曹醫師超重量級家訪第九篇已經刊出!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是的,沒想到上次報導士林曹醫師的主影音系統竟然已時隔將近三年,而揭開曹醫師副系統「秘密基地」的神秘面紗更已有四年!其實,在過去這三、四年間曹醫師主、副兩套影音系統的變動還真是不小,主系統部分在三年前報導之後不久就將投影機更換為Sony VPL-VW5000ES旗艦雷射光源投影機,之後又增加了兩支側前方環繞喇叭,也把驅動前方三聲道之外所有環繞喇叭改以三部ATI AT6700七聲道後級驅動,在今年初則將4K影音訊源更新為Panasonic DP-UB9000日本版(副系統也是)。不過,相對於主系統,這四年來曹醫師副系統「秘密基地」變動幅度還要更大,報導全文可點擊這裡查閱。 廖斐森 2019.10.21 曹醫師超重量級家訪第八篇已經刊出! 此次曹醫師主系統之更動,最主要的部分並非再增加了四支喇叭,而是曹醫師對他視聽室的電力系統施作了二十年以來的最大工程,從主電源箱、器材的供電到主系統所有喇叭的喇叭線,全都都換成6.5mm平方線徑、每米長度內只有3至5個結晶的PCOCC高純度單晶銅線。我 必須說這是二十年來我在曹醫師影音系統所體會到最大幅度的跳躍式變化,影像與聲音都像吃了大力丸一般,彷彿充滿了無限的精力與內勁,色彩的濃度與聲音的密 度都有過人的重量感,影像的透明度與明暗對比顯著增加,色彩的階調豐富許多。聲音部分,明快的反應又兼具無比綿密扎實勁道的能量感,就像是超大馬力、超大扭力賽車般讓人興奮不已。這篇達八千一 百字的詳盡剖析報導,請點擊這裡參閱。 廖斐森 2016.10.30 曹醫師超重量級家訪第七篇已經刊出! 本篇是曹醫師「副系統」的首度深入報導,由於每天使用四、五部BS錄放影機同時錄製日本衛星各頻道的音樂節目,曹醫師都在這裡篩選及剪接。不僅曹醫師耗費在副系統的時間不會比主系統少,因為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判定錄下節目影音品質的優劣,因此曹醫師對於副系統的要求並不會低於主系統,甚至在精準重播與細節剖析方面的標準還要更高。所以,位於主系統後方的這間參考級個人影音剪輯室,儼然就是曹醫師的秘密基地,連經常往曹醫師家跑的筆者有幸造訪次數都屈指可數,此處的影音效果完全不遜於主系統,而是另有一番更為精準與鮮明的美感。這篇達七千一百字的詳盡剖析報導,請點擊這裡參閱。 廖斐森 2015.10.05 前言: 本文為本站對士林曹醫師的第六篇超重量級家訪報導,其內容乃延續第一篇「開放‧執著‧極致,舉世無雙的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第二篇「朝完美不斷邁進的『影音指揮家』士林曹醫師」、第三篇 「兩聲道、多聲道自在悠遊,士林曹醫師的超幸福影音空間」、第四篇「影音合一的超寫實現場感,士林曹醫師建構全球唯一13.2聲道影音系統」與第五篇「聲音能量密度、包圍感及現場感全 面再提升,士林曹醫師影音系統再擴增為17.3聲道」而來,假使您尚未閱讀過前五篇報導,建議您先依序點擊上方文章標題查閱,之後再回來觀看本文,應能得到更全面 完整的瞭解。 |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距離本站去年七月報導士林曹醫師全球獨家的17.3聲道系統,已經過了一年又四個月了。由於當前正好處於全球影音系統的交接變動期(主要是4K2K影像與HDMI 2.0新規格),4K2K訊源及超過11.2聲道的新世代環擴直到今日都還沒有消息,使得曹醫師不得不「併聯使用」兩部Denon旗艦9.3聲道環繞處理前級AVP-A1HD,不但在原本9.2聲道的基礎上再添加了Front Height與Front Wide聲道,還更進一步設置了Side Height與Back Height聲道,從而構成「上層6支」與「中層耳朵平高11支」以及「下層3支超低音」的17.3聲道系統。說實話,儘管HDMI 2.0規範已於9月初正式發佈,除了影像提升到4K/60p對應(以及最高48bit色彩階調)之外,聲音部分最多支援32音軌傳輸(最高取樣頻率1,536kHz),但基於環繞擴大機體積及接線的考量,別說總計32聲道了、就連和曹醫師一樣的17.3聲道環擴(或多聲道解碼前級),在短期內推出上市的機率恐怕都很低。
那麼,曹醫師的影音系統就此受限、停滯不前了嗎?當然不會,這段期間曹醫師除了為Front Wide與後環繞添加四支Elac 4Pi Plus.2超高音(後文詳述)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前方三聲道更換了後級擴大機。令我驚訝的是,這次曹醫師更換後級的升級行動,原本我只預期在音質、中低頻的能量感、解析力與層次等方面,會有相當程度的明顯提升,但萬萬沒想到,不但這些部分的進化幅度遠大於預期,樂器的質感及光澤、音場整體的透明、由高至低的音像密度與實體感、動靜起伏的收放及靈巧之程度,全都有巨幅的增進。新的後級為曹醫師的17.3聲道系統注入滿滿的活力,就有如全盛時期的「空中飛人」Michael Jordan一般,既靈巧又充滿爆發能量,總是能在氣力似乎放盡之際又向上躍起,帶領全隊做出協同一致、精準明確、毫不拖泥帶水的韻律,讓音樂顯得無比流暢又蘊含幾近無限的力度,是我近二十年來聆賞曹醫師音響系統,整體表現躍進幅度最大的一次!到底是什麼後級擴大機如此神奇?答案各位應該早就知道了,那就是本文標題裡早已寫明的Gryphon Mephisto!
目前曹醫師17.3系統的前方左、中、右三聲道都由Gryphon Mephisto推動,驅動左右聲道TAD Reference One的是單聲道版本Mephisto Solo,中央聲道則是由立體聲版本Mephisto Stereo擔綱。不過,其實曹醫師並非一開始就迎娶了三部Gryphon Mephisto,最早於今年五月份只納入一部立體聲的Mephisto Stereo來取代原本推動左右聲道的一對Pass Labs X600.5單聲道後級,但僅僅如此就效果驚人,於是曹醫師七月份再「加碼」一對單聲道架構的Mephisto Solo,以其驅動TAD Reference One喇叭,至於先前的Mephisto Stereo則拿來驅動TAD Reference Center中央聲道喇叭。 | ||
Gryphon Mephisto的Stereo與Solo版機箱外觀及尺寸都相同,每個機箱重達108公斤,體型也很驚人,但出身藝術學院的Gryphon創辦人Flemming E. Rasmussen所設計之外型卻讓它顯得既優雅又沈穩。 | ||
Gryphon器材的操作很早就運用了觸控技術,Mephisto後級也不例外,觸控按鍵就設置於前面板中央偏下方的「腰帶」處,以正中央紅色 Gryphon鷲獅標誌為界,左側有電源、MUTE與CHECK三個按鍵(CHECK用來檢視各燈號是否正常),右側則有BIAS L、BIAS M與BIAS H三段純A類偏壓設定,設定在BIAS M時純A類輸出為每聲道50瓦以內(8歐姆負載時),只有在BIAS H的時候才是全功率輸出100%純A類,當然,跟過往Gryphon的多款後級一樣,設定於BIAS H才能使其音質、驅動力與動態性能「火力全開」。 | ||
Mephisto Stereo立體聲與Solo單聲道版本的機箱相同,其外部尺寸是寬520mm、高340mm、深710mm,這是一般大功率後級體積的兩倍以上,但打開機箱上蓋就可發現裡面竟然還是塞得滿滿的。不過,可別因此以為Mephisto的放大電路複雜萬分,其實一向採用零負迴授設計以確保最佳動態與最大頻寬的Gryphon後級,聲音信號傳輸路徑是極短的,龐大機身內滿滿的元件絕大部分是充沛到不可思議的電源供應,以及確保純A類運作的必要保護措施(包括過熱保護、直流輸入及短路、不正常電壓偵測等)。此外,Solo版本放大線路的基本架構與Stereo版本相同,但可不要以為Solo就只是將Stereo的兩聲道放大電路橋接而來,因為那會使得噪訊與失真倍增,也會讓驅動喇叭的輸出電流下降,Flemming在一開始就設定Stereo與Solo是不同的定位,Solo以兩倍的電源供應及兩倍的功率晶體,得到「更高一些」的驅動能力(點擊上圖可展開5,231×3,900超高解析度大圖查閱)。 | ||
上圖所顯示的是機箱的前半區域,方形金屬盒內安置的是超大的電源變壓器,主要濾波電容則在中央往後延伸圓弧突起蓋板的後半部底下,單一機箱內的濾波電容總容量為為50萬Micro Farad、功率晶體總數為40個,如果是Stereo版本上述元件是兩聲道之總和,但對Solo單聲道版本則只是一聲道的元件而已。Mephisto Stereo於8歐姆負載時每聲道輸出175瓦、Mephisto Solo則為200瓦,兩者都可一直倍增到1歐姆負載時的連續輸出1,400瓦與1,600瓦,請特別注意以上是RMS持續的純A類功率輸出,如果是以瞬間輸出功率計算,立體聲Mephisto Stereo在0.5歐姆負載時達6,000瓦、單聲道Mephisto Solo更高達9,000瓦! | ||
這是Mephisto機箱的後半區域,透過中央圓弧狀突起頂蓋的散熱孔,可以看到幾顆大型電源濾波電容頂部外緣的藍色膠膜,事實上,機箱中段與左右兩側的前面三分之二區域,幾乎都為電源部分所佔據,音頻信號放大與保護電路都位在靠背板左右兩側區塊內。兩側各二十顆功率晶體先鎖固在內層的厚鋁板上,接著再透過外層的黑色大型散熱片進行散熱。 | ||
這是Mephisto Mono單聲道後級的背板,因此只有一組平衡輸入端子。下方電源開關旁除了可與自家前級連動的Green Bias端子外,還有一組直流12V連動開關,可配合居家自動化控制系統做開關機等控制。對了,為何背板上還有兩根巨大的把手?理由很簡單,因為Mephisto單一機箱就重達108公斤,絕對需要多人合力方能搬動,背板上的把手就是為了方便持握的設計。如果是Stereo版本當然還會有另一聲道的平衡輸入端子,但由於Mephisto Stereo為雙單聲道設計(將完全獨立的兩聲道放大電路安裝於同一個機箱裡),因此其背板連電源線接口和主電源開關都有兩組,左右聲道是完全獨立供電及運作的。 | ||
這是五月份曹醫師Gryphon Mephisto Stereo立體聲後級入駐視聽室時的景象,由於使用來推動TAD Reference One左右聲道,放置在中央聲道前面似乎是個很自然的決定,擺放在視聽室中軸線的中央聲道前方,如此一來它與左右聲道的距離均等,使用的喇叭線也可最短。 不過,後來曹醫師使用它來驅動TAD Reference Center中央聲道喇叭,這部重達108公斤的Gryphon Mephisto Stereo位置也不需要變動,實在太美妙了。 | ||
至於七月份再添購的一對Gryphon Mephisto Solo單聲道後級,最佳擺放位置當然就是在TAD Reference One喇叭的外側囉。 | ||
曹醫師多聲道系統的平衡訊號線仍是配備5N銀導體的Oyaide FTVS-910,為Gryphon Mephisto後級所搭配的電源線及喇叭線則都是Transparent頂級製品(有關Tansparent線材歷史及特色剖析,請點擊查閱本站「名廠大搜密」報導),由於推左右聲道的Mephisto Solo配備兩組喇叭端子,剛好可以對TAD Reference One喇叭做Bi-Wire雙喇叭線連接。不過,各位可以注意到連接中高音與低音的兩條喇叭線並不相同,那也是曹醫師調音手法的一環。再者,各位有留意到TAD Reference One喇叭下方花梨木厚板角落,有一支巴掌大的黑色小電風扇嗎?那是曹醫師特別用來協助Gryphon Mephisto Solo後級散熱用的,透過小風量讓空氣適度流動,避免大風量直吹散熱片造成對聲音的影響。 | ||
負責推動中央聲道TAD Reference Center喇叭的Gryphon Mephisto Stereo立體聲後級有兩個聲道,正好可以對中高音與低音做雙擴大機驅動,當然所有線材同樣是Trnsparent製品。 |
密度超高、細節超多、內勁十足的實體音像
Gryphon後級一直都是我個人的夢幻名機,這也並非我第一次聆賞有Gryphon後級加持的多聲道音響系統,早在將近20年前、1995年筆者任職於《PRIME AV新視聽》雜誌時,就曾經親身體驗Gryphon Reference One單聲道後級加入多聲道系統的魔力,那充滿內勁與實體感的音像,尤其是既厚實又有重量感與彈性的低頻,即使過了那麼久的時間,腦海裡的印象依舊十分深刻明晰。近二十年來,Gryphon的旗艦後級歷經數代更迭,既溫潤透明又飽滿扎實的音色特性絲毫未變,卻在各個細微之處不斷力求增進,成就更趨近完美的聲音刻畫能力。原本曹醫師這裡,就是我曾聆聽過最能清楚分辨不同錄音場地空間感的系統,不料在三部Gryphon Mephisto加入之後,鉅細靡遺的空間描繪又往上明顯躍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這套後級的極低雜訊、極廣頻寬(350MHz)、極高密度所帶來的完整細節再生,以這段在「維也納西班牙馬術學校」表演場所舉辦的音樂會而言,不同於一般音樂廳的空間形狀與反射特性,透過Gryphon Mephisto後級就顯得真實無比! | |
豎琴在絕大多數音響系統裡,都不會是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樂器,原因在於很難將各根弦快速彈撥的震動清楚顯現,更別說明確傳達琴弦震動時飽含的能量;但是,曹醫師的系統在Gryphon Mephisto後級加入之後,全頻段的暫態、聲音密度都顯著提升,不僅相近幾根弦快速彈撥時的頻率與強弱「根根分明」,琴弦擾動空氣的實體感也顯現了極高的聲音密度,就算閉著眼睛也能「歷歷在目」。 | |
銅管五重奏類型的曲目,是曹醫師17.3聲道系統在三部Gryphon Mephisto加入之後,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音樂類型。不可諱言,絕大多數人對Gryphon後級注目的焦點都集中在超有權威感的低頻,但其實與渾厚下段緊密順暢銜接的飽滿中頻及細膩高頻,同樣是Gryphon後級十分出類拔萃之處。管壁共鳴形體的扎實度,還有極高頻盡情伸展所帶來的光澤感,都使得曹醫師音響系統的銅管五重奏樂曲演出,在Gryphon Mephisto加持下增添了更寫實迷人的風采。 | |
樂器之王鋼琴,當然是作為音響系統聲音表現的理想試金石。曹醫師系統的鋼琴演奏,原本就是我曾聆聽過表現最佳、最具真實感的音響系統(請注意我沒有寫「之一」兩字),然而在Gryphon Mephisto後級加入之後,整體的重量感、張力與彈性又更上一層樓,不僅琴槌敲擊在鋼弦上的力量強弱分明,即使是快如閃電般的快速彈奏,每根琴弦不同頻率震動交織的景況依然清晰,Gryphon Mephisto後級全頻段的快速反應與控制力,確實讓人印象深刻,也使得音樂的表情及張力更加浮現。 | |
木管也是音響系統很難傳真重播的樂器之一,絕大多數音響系統都僅「只聞其聲」,很難表現吹奏時的力度及能量,更不用提樂器的實體感。曹醫師音響系統在 Gryphon Mephisto加入之後,整體的聲音密度又增加了數成,當木管樂器吹奏時就可呈現十分具體的音像,扎實的形體讓音樂撥動心弦的感受更直接。 | |
越是龐大的演出場面,越能展現Gryphon Mephisto後級加入之後,曹醫師17.3聲道音響系統的提升與變化之處。因為,Gryphon Mephisto在擴大音場規模之同時,還進一步讓音場透明感更精純,而且聲音的密度還更厚實,再加上豐富的細節與超跑般的敏銳反應,使得複雜樂段的結構俐落地展現,整體的動態、尤其死命往下鑽的低頻能量,所帶來的震撼感實非筆墨能夠形容。 | |
先前在曹醫師的系統由9.2進化到13.2再到17.3聲道的過程裡,就曾經體驗過此處數百人合唱團發聲定位精準的厲害(尤其是Front Height聲道對音場向後、向上延伸的好處),這次曹醫師將前方三聲道後級換為Gryphon Mephisto,每位合唱團員的形體都更為扎實,從而使得與前、後、左、右之間的關係更為明確,再加上Gryphon Mephisto的控制力及強弱對比極佳,讓各個團員演唱的力度起伏十分清楚,自然傳達出更從容沈靜的魄力。此外,論及動態起伏的能力,Gryphon Mephisto亦是當今擴大機的佼佼者,以威爾第《安魂曲》的《神怒之日》片段為例,猶如天崩地裂般的震撼能量實在驚人。 | |
厚實又有重量感、彈性有如橡皮球般的低頻,一向是Gryphon後級最鮮明的特色,最新旗艦製品Mephisto當然傳承了此項特徵並發揚光大,低音大提琴組無論拉奏或彈撥,構成音樂穩固基礎的低頻旋律實在是太迷人了。曹醫師系統TAD喇叭是全頻段發聲的,因此Gryphon Mephisto後級影響力所及並非僅限於中低頻與低頻,在極低頻頻段同樣也有「發功」,這三部新後級讓中低頻以下的線條豐富清楚許多。 | |
Gryphon Mephisto之卓越低頻表現,當然也出現於交響樂團的大鼓、定音鼓演奏中。曹醫師17.3聲道系統的低頻部分,除了TAD Reference One之外,還有三支Velodyne主動式超低音協力,就理論而言,Gryphon Mephisto後級當然不會影響由Denon AVP-A1HD多聲道處理器送入Velodyne超低音的音頻訊號,但即使只是強化了TAD Reference One低頻以下的表現,依然使得鼓槌敲擊鼓皮之接觸質感、彈性及勁道都明顯更好。 | |
其實,儘管Gryphon Mephisto外型威猛且低頻權威感十足,但其實上下兩端的延展、全頻段的均衡性與通透細膩的音質,更是本次曹醫師由Pass X600.5後級升級,所帶來的關鍵進化與改變。以這段弦樂團及大鍵琴的合奏片段而言,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豐富擦弦質感,就顯得無比細緻甜美,而大鍵琴彈奏的音色同樣細膩寫實。 | |
以往筆者在曹醫師系統所體驗過的音樂類型,印象最深刻者當然首推大型的交響樂演出,位於靜巷地下室的極低背景噪音,再加上完全無須擔心隔音的大音壓輸出, 這裡調整完善的9.2、13.2或17.3聲道所帶來「身歷其境」之包圍感及震撼度,即使最頂級兩聲道Hi-End音響系統亦難以企及(包括曹醫師的TAD Reference One當兩聲道使用時)。此次Gryphon Mephisto後級進駐,令我最驚艷者反倒是《輕騎兵》序曲這類不那麼「重量級」的曲目,由於Gryphon Mephisto後級「內勁」源源不絕,不同於一般音響系統「輕快」的面貌,帶來速度敏捷又極具重量感的衝勁,讓樂曲散發躍動的生命力。 |
曹醫師的主視聽系統如何「再進一步」?
為何曹醫師僅僅只是更換前方三聲道的後級,竟然就有前述那麼大的聲音進化程度呢?而且我問過曹醫師,在Gryphon Mephisto後級進駐之後,各聲道的EQ設定並沒有更動,只是因應Gryphon Mephisto後級的能量較強,對其他聲道喇叭的音壓略增0.5dB而已。其實,有經驗的音響迷都知道,無論看電影或聽音樂,多聲道家庭劇院的前方三聲道是最重要的,即使曹醫師建構全球獨一無二的17.3聲道系統,發聲核心仍是前方三聲道喇叭,其他環繞聲道、Front Height、Front Wide、Rear Height與超低音,都是以其為基準做擴充及延伸的;因此,曹醫師更動17.3聲道系統前方三聲道的後級,方能有如此巨大的音樂重播差異產生。
不過,從上面這張照片三支喇叭的比較,各位是否也發現中央聲道體型遠小於左右聲道呢?沒錯,一般多聲道劇院的喇叭配置就是如此,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不妥,但是以曹醫師對多聲道音樂重播的嚴苛要求而言,這實在是相當委屈的妥協。事實上,以目前曹醫師前方三部Gryphon Mephisto後級的配置,中央聲道喇叭已成為整體發聲最脆弱的環節,這使得前方音場中間區域的能量遠比左右兩側薄弱,或許這就是曹醫師17.3聲道系統下一步該增強之處。但尷尬的是,曹醫師目前使用的TAD Reference Center中央聲道喇叭,已經是全球唯一的試作原型機,TAD似乎並沒有量產上市的打算,更遑論奢望TAD推出更具份量的中央聲道喇叭了!
左右思量,曹醫師倘若接著想升級中央聲道,最可能之方式是採用一對「TAD Reference One縮小版」的「TAD Compact Reference」書架式喇叭,要不然就得另覓其他品牌的中央聲道製品。例如曹醫師先前也曾考慮過的Wilson Audio,該廠最大的Polaris(北極星)中央聲道配備兩支10吋低音、重達133公斤,無論發聲能量或承受功率都是當前中央聲道之最,先前曹醫師一直猶豫的原因是其極高頻延伸僅達20kHz,但Wilson Audio近幾年陸續推出配備全新Convergent Synergy絲質軟凸盆振膜高音單體的新旗艦Alexandria XLF、Alexia落地式喇叭與Duette 2書架式喇叭,極高頻延伸已提升到33kHz,緊接著近期內Polaris等中央聲道也將推出搭載絲質振膜的新機型,只要再搭配外接超高音喇叭,應該可以符合曹醫師的需求,且讓我們一起期待曹醫師主視聽系統未來的進展吧!
(附註:可不要以為TAD Reference One搭Wilson Audio中央聲道不妥,對一般視聽玩家而言我們確實不建議混搭,但曹醫師早在十餘年前還在使用Genesis One四件式喇叭時,就拿Westlake BBSM6喇叭加Genesis超高音當中央聲道。連Westlake都能和Genesis「無縫銜接」了,以Wilson Audio配TAD當然更沒問題,而且在Gryphon Mephisto後級上陣後,我認為曹醫師已經將TAD Reference One的潛力發揮到盡頭了,其實可以審慎考慮是否迎娶動態性能更全面的Wilson Audio Alexandria XLF!)
同場加映之一:曹醫師影音系統的其他更動
當然,這篇曹醫師於本站的第六篇超深入專訪報導,與上次時隔一年四個月,曹醫師系統當然不會只有更換Gryphon Mephisto後級而已,其他部分的變動其實也不小,接著就針對這些部分做說明。首先,還記得上次報導裡曹醫師除了在側面與後方各增添一支 「Height」喇叭,還在視聽位置左側增加一支超低音,將13.2聲道擴展為17.3聲道嗎?上圖中右側地板上的大型黑色物件,就是曹醫師系統的第三支超低音Velodyne DD-18 plus,由於曹醫師的視聽室縱深極長,擺放於銀幕下方的兩支超低音與視聽座位距離超過五公尺,在左側新增這支超低音喇叭,能夠有效地提升「後場」的聲音密度與低頻以下的解析力及層次感。事實上,如果家庭劇院玩家只有一支主動式超低音,但想要同時得到更豐沛低頻感受與較低失真的話,也可嘗試將它擺放在接近視聽座位附近的區域。 | |
這張照片的焦點在哪個地方?在兩支後環繞喇叭的旁邊,各增加了一支超高音喇叭。 | |
不只如此,「前場」的兩支Front Wide喇叭上頭也各擺了一支。因此,視聽區域的前後左右就各新增了一支超高音,它們都是發燒玩家暱稱為「香菇頭」的德國Elac 4Pi Plus.2三百六十度發聲超高音。 | |
Elac 4Pi Plus.2的分頻點有10kHz/12kHz/15kHz三段,音量則有持平及±2dB或±4dB可設定。各位一定覺得很奇怪,曹醫師的TAD與 Pioneer Excellence系列喇叭極高頻延伸都可達100kHz,為何還要添加四支Elac 4Pi Plus.2(而且規格上它的極高頻延伸只到50kHz)?其實曹醫師是為了增強20kHz至50kHz頻段範圍內的極高頻量感,這對於音場整體空間感的 增進很有幫助,而且在此頻段的極高頻量感增加後,聽感上整套系統的極低頻延伸也會更好(各位應該會覺得很玄,對不對?但有過為音響系統添加超高音的同好,一定有過相同的體會)。 | |
這是曹醫師所鍾愛「萬碟兼容」的藍光播放機Denon DVD-A1UDCI的背面,也是曹醫師多聲道影音系統的主要訊源器材,曹醫師認為它是當前唯一「重量感」最佳的藍光影音訊源(請點擊參閱本站先前的報導),除了餵它價格昂貴的Siltech電源線以外,日前又添加了日本 TAOC抑震墊提升其影音性能。 | |
這是曹醫師視聽座位前方、器材櫃下方區域現在的模樣,各位看得出來與先前有何不同嗎? | |
仔細瞧瞧會發現多了好幾個紅色機箱的小物件,原來是谷津所推出的DA&T交流電源抗電磁干擾濾波器,其售價為新台幣3,600元,相較市面同類產品廉宜許多,但曹醫師試用後發現它對影像及聲音表現之提升相當有幫助,於是在他的影音系統裡大量採用。不過,由於在聲音方面曹醫師有很多其他的調音方法可達成同樣的效果,因此主要用於藍光播放機、投影機等影像表現為主的器材上。 | |
另一個平價又超值的影像處理利器是本站也極力推薦的Darbee DVP-5000超解像處理器,事實上在一年前我們發現這個有如魔法般神奇的影像處理器之後,第一時間就介紹曹醫師試用,而且在曹醫師的「真實4K」投影機Sony VPL-VW1000ES上效果卓越,確實是「一插上就拔不下來」了,詳細的剖析與器評請點擊參閱本站先前的報導。 | |
視聽音響迷看到這個,應該都會知道這是「桂竹軒」(魔豆音響)所推出的調音物件「魔鐘」,其體積只有拇指指頭大小,但卻有不錯的調音功效。曹醫師目前主系統在TAD Reference One喇叭上方,以及Front Height喇叭旁邊等處都有使用。 | |
不過和一般用法不同的是,曹醫師還在「魔鐘」內放置不同直徑尺寸的小鋼珠,以獲得更精確的調音效果。 | |
曹醫師在視聽室前方喇叭背牆地板上也使用了「桂竹軒」的「金屬微孔調音板」(相關介紹請點擊這裡查閱)。 |
同場加映之二:曹醫師副系統首度曝光
其實,這一陣子曹醫師主系統最重大的改變,絕對不是上述的更動項目。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就在上面這張照片裡!四年前曹醫師將Genesis One四件式喇叭與MBL等兩聲道Hi-End器材清空後,主系統就只有多聲道音響器材,直到2011年年中才購入dCS Scarlatti四件式數位訊源與soulution 721前級,然而此刻在音響櫃裡它們卻都又消失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
原來,曹醫師將它們移到主系統視聽區域後方的副系統使用了。 | |
可不要以為這裡是曹醫師新建構的視聽空間,事實上由於曹醫師每天有四、五部BS錄放影機同步錄製日本衛星音樂節目,曹醫師都是在這個空間裡篩選及剪接節目。先前曹醫師副系統所使用的多聲道喇叭系統是MK的S150主動式鑑聽喇叭,但去年底曹醫師聆賞了Mark Levinson所推出的新品牌Daniel Hertz之後,立即就決定購入使用(左右聲道使用M1、中央聲道使用M2),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在今年年中以其為主角重新建構副系統。 | |
除了以Daniel Hertz M1作為兩聲道聆聽外,曹醫師另外以Daniel Hertz M2中央聲道喇叭,再加上原本的MK S150主動式鑑聽喇叭與Velodyne超低音,構成9.1聲道的家庭劇院系統。 | |
Daniel Hertz喇叭配備專屬後級擴大機驅動,極高的效率與近乎「沒有人性」的超大動態(M1最大音壓性能超過130dB!)是最大的特徵,各位可先點擊本站【影音終極百科】Daniel Hertz專屬頁面,查閱Daniel Hertz系統的多篇專文剖析及器材評鑑報導。至於曹醫師這裡Daniel Hertz的聲音表現如何?就請各位等待本站下回的專文報導囉。 |
曹醫師主系統於本篇採訪報導時所使用的主要器材
|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