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操刀設計B&W經典喇叭「鸚鵡螺」(Nautilus)與Matrix矩陣骨架音箱的Laurence Dickie於2004年創立的Vivid Audio,無疑是當前Hi-End音響業界外型最獨特、且獨有技術滿點的喇叭品牌之一。《Hi-AV影音網》在過去十餘年間,也不斷剖析過Vivid Audio的各項獨有技術,讓大家瞭解埋藏在Vivid Audio辨識度極高造型音箱裡的奧秘。
雖然我們引用了不少原廠的技術圖表,再加上文字的說明,來描述Vivid Audio各項技術的發想及作用,具備一定聲學知識基礎的音響玩家都能體會;不過,對於一些不具理工背景的消費者,或許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有沒有更能讓一般人印象更深刻的方式呢?日前Vivid Audio國際銷售總監Ewald Verkerk來台,他對專業媒體編輯們所做的「實境展示」,就是一次令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動態解說。倘若Vivid Audio經銷商們在對來賓播放音樂展示之前,能「依樣畫葫蘆」比照重現,應該能讓消費者對於Vivido Audio相關技術印象深刻且更為信服。
通過實境展示,感受「背波吸收管」效用的驚奇體驗
Vivid Audio使用各種尺寸O形環,來平均單體鎖固作用於箱體之應力
Ewald帶來的「法寶」,不只有特製的壓克力圓管與Vivid Audio高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還有一些特別的物件,像是上面這張照片右下角的O形環,以及可用手轉動發聲的音樂盒機構。 | |
我們知道,一般喇叭的單體都以螺絲在邊框鎖定,讓單體與音箱結合。但是,Vivid Audio的作法不一樣,兩支低音單體不是設置在左右兩側,就是前後兩側對稱組合,兩支低音單體與音箱接觸處就有大型O形環,如此可以將單體均衡地鎖固在音箱上,不像一般作法周邊的幾顆螺絲會在其附近有較大的應力殘存,而左右或前後對稱的雙低音單體,也像是汽車的水平對臥引擎一般,可以將單一低音單體向外或向內移動時施加在音箱上的力量抵銷。 | |
這是Vivid Audio B1 Decade十周年紀念版喇叭取下低音單體後的樣子,在音箱單體鎖固開口處,就可以看到O形環(灰色部分)。 | |
Vivid Audio的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也有直徑較小的O形環(上圖高音單體分解圖的紅色部分)。在高音單體各部分與「背波吸收管」結合處都有O形環,透過「背波吸收管」尾端的螺栓在音箱背後「緊緊拉住」,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就能藉由O形環與Vivid Audio音箱緊密結合。那麼,O形環的吸收抑震能力如何呢?Ewald先示範將音樂盒機構直接貼在牆面上轉動發聲,可發現音樂盒的震動直接與牆面「互擊」,和他拿在手上轉動時聲音不同;但是,在音樂盒機構與牆面之間加入O形環,就可發現「互擊」的聲音不見了,音樂盒的發聲重歸乾淨清晰的模樣。 |
「垂曲線」振膜、複合材質音箱及內部框架、彎折形背波吸收管等獨家技術
Ewald說B&W「鸚鵡螺」(Nautilus)喇叭推出之後就成為經典,但是在音樂重播表現迷人之外,其單體承受功率依然有些侷限。設計師Laurence Dickie進行了許多深入研究之後,發現傳統「半球型」或「橢圓形」錐盆單體,在震動發聲時都會有多餘內應力產生,並且造成聲波震動在振膜表面傳遞時的失真。Laurence Dickie觀察自然界蜘蛛絲或高壓電力傳送電線在無風狀態時所呈現的曲線,那是垂線兩端與向下拉的重力平衡後之狀態,這種「垂曲線」也常見於歌德式大教堂的圓頂,於是後來Laurence Dickie在Vivid Audio單體的製作,就採用獨特(但很難製造)的「垂曲線振膜」(Catenary Domes),透過兩端支撐的「垂曲線」,能使振膜各處沒有多餘內應力,得到失真更低、更為精準的音樂重播表現。 | |
Vivid Audio GIYA G1 Spirit旗艦喇叭的內部結構圖,可以看到單體之外有許多補強的內部框架(其實所有Vivid Audio喇叭內部都是如此),這是為了打造「寂靜無共振」的箱體。 | |
Vivid Audio喇叭的圓弧曲線是以模具鑄造出來的,內部補強框架的長度、寬度、形狀都不相同,這是工廠內技師正將一片框架穿過治具以黏著劑與音箱內部黏合的過程,從技師握持的手似乎可以感覺這「框架」質量很輕盈,究竟它是什麼材質製作的呢? | |
Ewald帶來了一小段框架,它是上下各有一層硬板夾著發泡材料的複合架構,拿在手上就如同紙張一般輕盈,但想要彎折時就會發現其剛性極強,而且共振頻率極低,確實是作為音箱內補強框架的理想材料。Laurence Dickie早在1977年就為B&W 801喇叭發明內部木架交錯組構的Matrix音箱,在Vivid Audio喇叭內部所運用的此種框架,是質量更輕、剛性更強、共振更低的新世代材料。 | |
「背波吸收管」是Laurence Dickie在B&W鸚鵡螺」喇叭上就已經發想運用的技術,但到了Vivid Audio時期技術更為成熟,因此GIYA系列就沒有那麼顯著外露的「背波吸收管」,2018年推出KAYA(家)系列時更是將「背波吸收管」完全隱藏在音箱內部,上圖所示為KAYA 45的音箱截面,左側低音腔室上端的圓弧形隔板與所連結的尖端空間(紅色區域),就是KAYA 45喇叭低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那麼中音部分呢?所需的「背波吸收管」長度比安裝中音單體處的音箱深度長,Vivid Audio並沒有把「背波吸收管」往下彎折,而是採折疊式向內部單體中軸處彎入(請看上圖右方本站塗為紅色所顯示之區域)。如此一來,既可維持KAYA系列更接近現代雕塑品的外觀,又可將對音樂重播極有幫助的「背波吸收管」隱藏其中。 | |
KAYA系列最小的書架式喇叭S12由於體型超小,而使得「背波吸收管」的長度不夠長,光是用「一條尾巴」並無法將中低音單體振膜的背波完全吸收,怎麼辦呢?一條不夠,那就增加為「許多條」吧!Laurence Dickie於是想到了「軸對稱吸收器」(Axisymmetric absorber)的音箱結構,就像是在大碗裡再放入一個口徑較小的碗,我們可以看到中低音單體後方有個低音反射管,中低音單體的背波會沿著綠色的「內碗」由中低音背面中心向各方位發散,到達「內碗」邊緣時再透過肋條分為左右兩側各五道寬窄、長度都不同的「背波吸收管」發散背波能量,Vivid Audio稱其為「全方位吸收器」(Omni-Absorber),並為此設計申請專利,您說Vivid Audio喇叭是不是處處都充滿了驚奇呢? |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