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燒機深入研究
全球限量200對的美聲藝術品,Vivid Audio十周年紀念版B1 Decade


每次音響展,Vivid Audio的GIYA旗艦系列喇叭總是參觀民眾的目光焦點,一來它們亮麗又獨特的圓潤外觀與一般方正造型的喇叭迥然不同,整座箱體完全沒有直線;二來它們出自B&W傳奇前旗艦喇叭「鸚鵡螺」設計師Laurence Dickie之手,大師功力自然不同凡響;三來它們的聲音非常迷人且具活力,表現完全不遜於體型更龐大、價格更昂貴的其他名廠喇叭,就連Laurence Dickie都認為無論單體性能、音箱設計或整體架構,Vivid Audio旗艦GIYA參考系列的完成度都比「鸚鵡螺」更高。

咦?今天主角不是Vivid Audio的B1十週年紀念版B1 Decade嗎?我們怎麼搬出GIYA來說?原來,這套該廠旗艦系列喇叭的優異性能,技術源頭都來自於Laurence Dickie費時近十年才打造出來的創業作B1(本站詳盡剖析請見這裡)。B1所使用的D26高音單體與D50中音單體,後來都沿用到旗艦Giya G1身上,且其配備的C125S中低音單體也是B1 C125低音單體的後續製品。不僅如此,Giya G1體內那一對低音單體的RCCM技術(詳見後述),也早在這對B1身上就有了!

換句話說,倘若聆聽空間不是大到非使用GIYA系列不可,其實B1喇叭就足以展現Vivid Audio與Laurence Dickie的所有技術風華。這也是為何超過十年來B1始終仍在Vivid Audio的產品線上,而且仍然非常暢銷且廣受好評的原因。如美國權威專業音響雜誌《Stereophile》,就曾將Vivid Audio B1放上封面極力推薦,並以「能將你吹跑」(blows you away)來形容其超乎體積的龐大氣勢!為了紀念這款經典之作十週年,Vivid Audio特別設計推出限量版的B1 Decade(以下簡稱為B1d),不但外觀更為細膩精緻,聲音方面運用該廠持續進化的最新技術,當然也更為優異且全面。以下,我們就為大家詳盡剖析這對喇叭的特色與進化之處。

 

為了向本地市場介紹這對品牌最具歷史的喇叭十週年版,日前Vivid Audio總裁Philip Guttentag親自來台接受媒體專訪,「詳盡」解說這對喇叭的各項細節。咦?究竟有多詳盡呢?原來為了因應本站廖斐森總編輯的提問(為何除了後面的低音反射孔外,整支Vivid Audio B1d連喇叭邊框都看不到螺絲,高音與中音單體是利用貫穿喇叭的導波管在背板固定的,但兩支低音單體是如何裝上的?),Philip Guttentag竟然豪氣地在場動手拆喇叭,讓採訪記者們都能親眼看見B1d的內部及低音單體構造,而且一邊拆一邊做深入解說,如此態度認真的總裁可真 是前所未見啊!

雖然這次發表會設計師Laurence Dickie沒有親臨解說,不過我們在YouTube網站上找到一段他親自介紹Vivid Audio B1 Decade喇叭的影片,各位可點擊下圖直接到YouTube網頁觀賞,瞭解大師的設計理念。

Vivid Audio B1d喇叭在台發表會於本地總代理勝旗公司舉行,看看那亮麗的鮮紅色是不是非常搶眼?在B1d後方的是Giya G3。Giya G 3當然是落地式喇叭無誤,但B1d呢?也許有人覺得它很像是書架式喇叭,但事實上它是一體成型的落地式喇叭,只是音箱體積與書架式喇叭相當而已。
搭配B1d喇叭發聲的是同為勝旗所代理的瑞士darTzeel製品,音響架上由上至下分別是DAC的綜合擴大機LHC-208、NHB-18NS前級與 NHB-108立體聲後級。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演出主角B1d喇叭這兩天才剛抵達台灣,按常理來說全新喇叭應該會有些生澀拘謹、身手施展不開來;但我們在現場聆聽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反應十分迅速活生,而且低頻能量飽滿扎實,如果閉起眼睛聆聽,絕對會覺得是一對落地型喇叭在唱歌!
B1喇叭是OVAL系列的二當家,目前本系列只有它推出特別版,這當然是基於B1對品牌而言有不同凡響的地位,官網首頁也特別標示十週年字樣,並要大家聽聽隔了十年才誕生的這款喇叭有何不同(Hear what a difference 10 years make)。
單從外觀來看B1與B1d似乎沒有太大變化,但後者性能卻進化不少,因為Vivid Audio在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地方都做了考究的改進。首先是B1d的音箱材質,Philip Guttentag拿出隨身筆電的圖表還現場繪圖做說明,表示喇叭音箱並不是越重越好,類似三明治結構的複合材料其實在同等質量下的抑振力比單一材料更好,所以他們將原本的碳纖維聚酯複合材料,換成了和GIYA系列相同的三明治結構複合材料,其最內層是玻璃纖維、中間是發泡材料、最外層則是碳纖維,整體 質量更輕但剛性更強聲音也更精純。不僅如此,原廠還為B1d喇叭多加了與旗艦GIYA系列相同的全面式(前後都有)磁吸式網罩,而更流線型的前後障板也讓聲波干擾進一步降低。此外,低音反射孔也是全新設計,因應低音單體的進化由橢圓形改成圓形,看起來更漂亮。
Vivid Audio B1d採3.5音路、四單體的雙低音反射孔特殊結構,咦?從正面看只有三個單體啊?原來B1d和B1一樣,在喇叭的背面還有一支同樣尺寸的低音單體,與前方低音單體背對背鎖固,這點我們稍後再述。
B1d沿用Vivid Audio自家開發、擁有獨家專利的D26高音與D50中高音單體,振膜尺寸分別為26mm與50mm,均採金屬振膜搭配長錐形導波管設計,以平順吸收高音與中音單體振膜的「背波」,讓它們不會反射回到振膜上影響發聲的清晰度。但細看B1與B1d這兩個單體不一樣啊?原來,Vivid Audio為它們多加了新式磁吸式保護罩,讓單體振膜得到更好的保護。
這張照片是Vivid Audio旗艦Giya G1喇叭的前障板特寫(本站器評稍後刊出),Philip Guttentag自豪地表示,雖然自家的高音單體靈敏度已高達98dB,但B1 Decade整體的靈敏度卻僅有89dB,這表示輸出失真非常低。有些喇叭廠主打「鑽石高音」做賣點,以硬度非常高、剛性非常強的人工鑽石來製造高音振膜,可是這種振膜質量太重,會讓高音的靈敏度偏低,單體幾乎都在極限狀態下工作,聲音就不會柔和自然,所以Vivid Audio都使用與鈦和鎂相比密度與穩定度都更高的電鍍鋁合金製造金屬振膜單體。
B1d採用兩支125mm C125金屬振膜低音單體,但改善了音圈設計,降低磁漏並提高工作效率(詳見後述)。Philip Guttentag特別強調,雖然他家單體振膜中央看起來都是圓形,但其實並非這麼簡單,那是自然垂降的弧形角度(就有如兩隻電線桿中電線自然下垂的狀態),因為設計師Laurence Dickie認為只有這種自然存在的弧形角度最佳,且經過測試後也確實是最線性、失真最低的角度,唯一缺點就是製造成本較高。
B1d喇叭背板上半部有兩個圓點,那是高音與中音單體導波管的尾端,Vivid Audio用來鎖固螺絲由背板固定單體,因此B1d前障板的高音與中音單體都看不到固定螺絲。背板中央是另一支低音單體,與前方低音單體背對背鎖固,以將低音單體引發的振動減到最低。最下方是B1d第二個低音反射孔,它與前方反射孔是完全相對的(也就是對著任一反射管,就可「看穿」B1d喇叭),背板這支反射管周圍有六根螺絲,它就是B1d兩支低音單體為何看不到固定螺絲的關鍵。
這是Philip Guttentag先生拆下來的低音反射孔,可看出做工非常扎實。不過這只是小菜一盤,總裁親自拆下低音反射孔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媒體記者們看看B1d 的單體究竟是如何在外觀看不見一顆螺絲的狀態下,仍能牢牢鎖固在堅實的音箱上。因為將背板的低音反射孔組件拆下後,就可將手深進B1d喇叭內部「處理」 了。
這張先前我們發佈過的B1低音示意圖就是Vivid Audio的秘技RCCM(Reaction Cancelling Compliant Mount,反作用力順性抵銷安裝)結構,B1d雖然箱體結構不同,但兩支低音單體固定的結構是一樣的。Philip Guttentag先生說一般喇叭廠總認為音箱夠重就能消除震動的不利影響,但依物理原理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就算箱體很重震波依然會反彈回 來,唯有從根本讓兩者作用力相互抵消,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決之道。因此,他們將兩支經過精密完整配對測試、能在發聲時產生相同能量的低音單體,在其背面以螺旋金屬柱耦合,以相互抵銷振膜進行大幅度活塞運動時產生的反作用力,再加上三明治箱體超高剛性,就能讓低音單體振動對音箱發聲的影響大幅降低。
Philip Guttentag先生拆下低音反射管後,再伸手進入箱體鬆開固定兩支單體的連稈,就能取出B1d的低音單體了。但由於連稈鬆開後前後兩支單體都會同時鬆開,所以必須有人在喇叭前面扶住另外一支低音單體(請注意照片左側邊緣的手指)。這個拆解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需要對喇叭有深入瞭解,Philip Guttentag先生說他可是「有練過的」,一般玩家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B1d低音單體的堅固鋁框架是以鋁壓模鑄件製成,結構相當獨特,12個支柱的高寬比特別低,厚度很薄且排列得相當整齊,原廠表示這樣才不會對聲波產生任何阻礙。另一特殊之處是單體內的音圈截面並非圓形而是矩形,以使鍍銅鋁線的線圈能纏繞得更為緊密且沒有空隙。在大到誇張的磁鐵系統部分,B1d的低音單體採用釹鐵硼磁鐵,並把磁鐵系統改成內磁式,形成短音圈、長磁隙的長衝程設計。以上的種種進化,不但讓單體輸出的能量更加強大,還能進一步降低二次與三次諧波失真,讓B1d得以展現出完全不同以往的優異美聲。
Vivid Audio不僅透過兩顆單體背對背抵消振動,在單體跟箱體接觸之處還加上了一圈O型環(開口邊緣的灰色物件,高音與中音單體也有使用O型環)。拿下單體後我們就能清楚看到黏著在箱體上的一圈O型環,它的材質是橡膠,能夠進一步幫助吸收振動。這看起來很簡單,但Philip Guttentag先生強調製作的精度要非常高,才能在單體和箱體沒有直接接觸的狀態下依舊能保持緊密,否則單體在運動時仍會造成多餘的晃動。
取下單體之後我們可以看見中高音單體的分音器零件,其實正對面還有另外一組低音單體的分音器。沒錯,B1d低音單體的分音器,與中、高音單體的分音器是各自獨立的。Philip Guttentag先生說他們把所有能想到的最完美作法全都用在B1d上了,像一般Bi-Wire端子常是接到同一塊分音器電路板上,但這樣有Bi- Wire和沒有一樣,他們才不想這麼做,所以B1d的中高音端與低音端的分音器電路板不但分離配置,還分別放在喇叭兩側不同位置,甚至內部配線從底部接線 板連到上方分音器與單體,還是分別穿過左、右兩隻「腳」,完完全全徹底分離。此外,為了配合全新進化的中、低音單體,B1d的分音器還提高了分頻點,以便更妥善衰減100Hz以上的訊號,而且他們還以全新設計的分音器濾波處理,讓音場更開闊、更清晰。
B1d的接線板隱藏在底座下方,雖然看不見,但Vivid Audio使用的可是精密加工的名廠WBT鍍金端子,而且重新設計位置的喇叭端子讓Y型插更方便使用。在底座後方頂部有一塊精緻的金屬銘牌,上有 Vivid Audio Limited Edition字樣,彰顯十週年紀念版B1d喇叭不凡的價值。別忘了B1 Decade喇叭全世界僅僅限量兩百對,有意者可要趕快向總代理「勝旗」洽詢,限量真的非常殘酷,以免動作慢了搶不到造成終身遺憾啊!

 

Vivid Audio B1 Decade主要性能規格
  • 結構:3.5音路喇叭
  • 音箱材質:先進強化4層碳纖維複合式材質
  • 顏色:珍珠白、鋼琴黑,可特別訂購客製化顏色
  • 底座:先進纖維複合式材質
  • 外漆:多層高光澤感汽車烤漆
  • 單體:
    • 高音:D26–26mm金屬振膜搭配長錐形導波管,頻寬最高可達44,000 Hz
    • 中音:D50–50mm金屬振膜搭配長錐形導波管
    • 低音:C125d兩支–125mm金屬振膜單體結構,稀土磁鐵設計
  • 靈敏度:89 dB / 2.83Vrms @ 1m
  • 阻抗:4歐姆
  • 頻率範圍(-6dB):3Hz–36,000Hz
  • 頻率響應:38–33,000 Hz +/-2dB(參考軸線上)
  • 總諧波失真(第二、三次諧波):低於0.5%(頻率範圍內)
  • 分頻點(Hz):130、900、3,500
  • 承受功率:300瓦rms
  • 喇叭尺寸(高x寬 x深,mm):1,095 x 265 x 375(底座深度420mm)
  • 淨重:36公斤(每支)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Copyright© Hi-AV編輯部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大開大闔又鉅細靡遺,台中藍光音響以T+A旗艦製品打造豪宅風範視聽系統 >>
<<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全新世代參考前級,再立Hi-End音樂重播表現指標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