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器材評鑑
Vivid Audio GIYA G4 S2,隱藏在嬌小身軀裡的巨大能量,呈現紮實又活生的敏捷反應


Vivid Audio無疑應該是全球Hi-End音響業界裡揚聲器製品辨識度最高的品牌之一,不僅完全不同於一般方方正正的音箱設計,甚至其渾圓的箱體根本就沒有平行面;不過,Vivid Audio的音箱外型並非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從聲學表現出發的設計結果,也是基於創辦人之一兼技術總監Laurence Dickie近30年前為B&W所設計傳奇喇叭「鸚鵡螺」(Nautilus)再進化之努力。相較「鸚鵡螺」超過110公分的音箱深度,Vivid Audio憑藉著新世代性能與技術更精進的單體,再加上更先進的音箱製作技術,得以打造出比「鸚鵡螺」體型更精巧但整體聲音表現更上層樓的Vivid Audio揚聲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旗艦GIYA系列製品,而本文主角、系列裡最精巧的GIYA G4 S2就是最超值且最適合中小型居家空間使用者。

 

GIYA系列是聲型皆美的現代藝術品

GIYA系列由大至小一列排開,型號分別為G1、G2、G3與G4,也是Vivid Audio此系列製品推出之順序。其中G1已經進化為最新款G1 Spirit(詳細請點擊查閱本站先前的「燒機深入研究」報導),而在那之後G2至G4也都改款為S2第二代,儘管外觀沒有變化,但所使用單體與背波吸收管都直接源自G1 Spirit新旗艦,而且全系列高音與中音振膜之保護罩,也從原本簡單的「十字形」改為「半球形」以提供更完善的保護作用。對了,由G1 Spirit到G4 S2的「身高」分別為160公分、138.3公分、116.1公分與101.1公分,深度則分別為82公分、63.8公分、57.8公分與46公分。
從上述音箱高度與深度之變化,可以知道GIYA系列四款製品是依照低頻延伸能力之差異漸次縮小,但四音路五單體的架構與整體的音箱設計概念完全相同。GIYA系列的四個音路單體振膜後方都有「背波吸收管」(Tapered Tube),以由粗至細內部貼覆有吸音材料的圓管來吸收單體振膜的「背波」,讓單體振膜之發聲不會受到背波反射之干擾污染,整個音箱的造型就是兩個低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高音、中音與中低音單體則另外裝有各自的「背波吸收管」。
蜂巢格子狀的金屬保護網也是GIYA S2第二代製品新增的配件,圓弧的曲線與GIYA系列喇叭的前障板與音箱完全契合,磁力吸附的方式很容易取下或貼上,即使是在聆賞音樂時不取下,此金屬保護網也不會對聲音有任何負面作用。
取下金屬網罩後,可以看到高音與中音單體前方還各有一個半球形保護罩,可防止家中兒童碰觸按壓損傷振膜。當然,經過Vivid Audio的審慎設計與量測,半球形保護罩同樣不會對聲音表現有負面影響。
GIYA G1 Spirit與GIYA G2 S2各單體之後的音箱深度足夠,因此高音、中音與中低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就隱藏在音箱內,但GIYA G3 S2與GIYA G4 S2高度較矮、音箱深度也較短,高音與中音單體後面音箱深度太短,於是Laurence Dickie讓高音與中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顯露在外。
從這張GIYA G3 S2與GIYA G4 S2音箱側面頂部的結構剖析圖,就可清楚看到高音與中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穿過音箱本體,再往後延伸至「音箱頂端尾巴」裡,至於中低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尾端則向上翹起,深入「音箱頂端尾巴」內部隱藏起來,這實在是非常巧妙的設計。
怎麼說?不知道剛剛各位有沒有注意到:GIYA G4 S2喇叭頂部的高音、中音、中低音單體外圍都沒有框架也看不到任何一根固定螺絲,這幾支單體究竟是如何鎖固在音箱上的?從這個角度可以清楚看到「音箱頂端尾巴」背面與底端共有三顆螺絲,由上到下分別就是GIYA G4 S2喇叭高音、中音、中低音單體「背波吸收管」尾端的固定螺絲,只要鎖固這三根螺絲,與各自「背波吸收管」相連的高音、中音與中低音單體,就會被往後拉而與前障板緊密結合。如此一來,不僅前障板單體周圍看不到任何螺絲,穿過整個音箱前後的鎖固方式,也比一般喇叭只在前障板鎖固單體的作法更為牢固。

 

Vivid Audio喇叭的單體與音箱有許多獨家專利特殊設計

這是Vivid Audio用於旗艦GIYA系列與中階KAYA系列的D26高音單體,從上面的分解圖可發現這支高音單體之結構十分複雜,音圈口徑與鋁合金振膜相同,音圈外圍最大的環狀物是強力釹磁鐵,紅色箭頭標示的三個紅色環狀物是特製的抑震環,可吸收高音單體結構的微小震動。
這是Vivid Audio D26高音單體製作過程中的照片,橘黃色環狀物體是D26高音的音圈套筒,其上緣較深色的部分是D26高音的音圈。單體製作師傅正在為鋁合金振膜內部邊緣貼上一圈碳纖維環,此作法可強化高音振膜的剛性、降低失真。
從側上方角度觀察,可以發現Vivid Audio D26高音振膜的形狀並非「半球形」(其實D50中音單體的振膜也是),而是略帶有弧線的「垂曲線振膜」(Catenary Domes),這是Vivid Audio的專利創新技術之一(詳細請見這裡)。

什麼是「垂曲線振膜」(Catenary Domes)?Vivid Audio表示,市面上絕大多數錐盆單體的振膜形狀採「半球型」或「橢圓形」,其實是因為比較容易製作的關係;但Vivid Audio自製單體的振膜形狀卻是與眾不同的「垂曲線」(Catenary),也就是自然界蜘蛛絲或高壓電力傳送電線在無風狀態時所呈現的曲線,這是垂線兩端與向下拉的重力平衡後的狀態,而這種「垂曲線」也常見於歌德式大教堂的圓頂。為何要採用這種製作難度非常高的「垂曲線」?畢竟喇叭在發聲時振膜並非向上或向下,而是朝向前方發聲的啊?這是由於兩端支撐的「垂曲線」(就像蜘蛛絲或高壓電力線)使得振膜各處沒有多餘內應力的關係,如此可大幅降低聲波震動在振膜表面傳遞時的失真。

Vivid Audio原廠為GIYA G4 S2設計了一個10公分高的原木底座,從前方側面可以看到鋁振膜直徑125mm的C125L的低音單體。
從上方觀察,可以發現側面的C125單體就像是「火山口」般在音箱側面的最頂部,音箱寬度在「火山口」周圍以圓弧曲線慢慢消減,音箱後半部則以較劇烈的角度向音箱背面合攏。也就是說,Vivid Audio GIYA系列音箱確實完全沒有任何平行面,水滴狀圓弧音箱表面可以打散聲波的繞射干擾。
當然,要注意的是GIYA系列全都是四音路五單體設計,GIYA G4 S2的C125L低音單體共有兩支,而且是以RCCM(Reaction Cancelling Compliant Mount,反作用力順性抵銷安裝)結構「背對背」連結裝設,此一作法可以消弭兩支低音單體發聲的反作用力,讓GIYA G4 S2喇叭唱歌時音箱自身的共鳴震動大幅降低。這支C125低音單體的框架厚度僅3mm,因此振膜背面聲波只有10%會「打」到框架,降低反射聲波的干擾;此外,C125L低音單體與C100S中低音單體的音圈上都有許多孔洞,挖空的面積幾乎佔了音圈表面積的一半,這是為了消弭音圈快速動作時的噪音,達成更精準的音樂重播。
Vivid Audio GIYA系列整個音箱就是兩支低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但為了增進極低頻延伸等表現,GIYA系列在兩支低音單體後方還是設有形狀非常特殊的低音反射管(每支喇叭在音箱左右側的低音單體後方各有一支)。
GIYA G4 S2的音箱底部有碳纖維蓋板,喇叭端子就隱藏在音箱底部後方的空間內,原木底座背面中央有一圓弧凹槽,方便喇叭線通過並隱藏在GIYA G4 S2背面底部接線板下方。
GIYA G4 S2底部有六個不銹鋼抑震腳錐,可以使用工具輕鬆地調整GIYA G4 S2喇叭的水平。

 

Vivid Audio GIYA G4 S2評測在Avantgarde總代理勝旗音響室進行,前端搭配Esoteric器材為主

由於Vivid Audio GIYA G4 S2是體型相當小巧的喇叭,此次在總代理勝旗音響室與上次評測Avantgarde Duo Fino Edition喇叭一樣,是在面對「後方」較窄的區塊聆聽。這個區塊右側有一個落地櫃,因此寬度較窄約4.3公尺,不過背牆設置了一整面開放式書櫃,倒是與一般居家空間環境更為接近。兩支GIYA G4 S2間距約2.8公尺、離背牆約1公尺、離側牆約0.5至0.6公尺,擺位與上次Avantgarde Duo Fino Edition喇叭相去不遠。
擺在原木底座上的Vivid Audio GIYA G4 S2喇叭就像是一座現代雕塑品,其實原廠建議選購這塊原木底座搭配的原因,是因為GIYA G4 S2的音箱高度必須依據低頻性能要求設計,但如此一來高音單體的高度就顯得略低(對「嚴肅聆聽」而言),加上10公分高的原木底座後,高音單體的高度可以讓整體音場、音像表現更好。不過,有意思的是,如此喇叭本體加上底座的設計,卻也剛好與當年的「鸚鵡螺」相呼應。
從斜上方往下望,可以欣賞GIYA G4 S2喇叭完全由圓弧構成的漂亮音箱曲線。
本次評測聆賞Vivid Audio GIYA G4 S2喇叭,前端所搭配的器材以Esoteric為主。
播放實體音樂光碟時,使用音響架最頂層的Esoteric K-03XD,數位串流音樂則使用其下方的Esoteric N-05XD。尤其N-05XD更是近期Esoteric最為火紅的熱銷機種,它不僅具備全平衡耳擴與前級機能,其數位類比轉換電路更提昇為承繼最新旗艦數位類比轉換器Esoteric Grandioso D1X的64位元Master Sound Discrete DAC電路,使得N-05XD對音樂內容的數位類比轉換表現更上層樓!換句話說,因應當前數位串流平台成為愛樂者聆賞音樂最重要來源之趨勢,只要有了Esoteric N-05XD作為接收解碼核心,再加上一部後級與被動式喇叭(或者直接搭配一對主動式喇叭),就可輕鬆徜徉於美好的音樂之中(詳細請點擊查閱本站先前的「注目新品」深入報導
此次評測Vivid Audio GIYA G4 S2喇叭前端搭配的器材,其實幾乎與上次Avantgarde Duo Fino Edition喇叭時相同,只是由於缺貨的關係將原本的Eoteric G-02X數位時脈產生器,換成TEAC CG-10M。後級部分仍使用Esoteric每聲道輸出高達50瓦(8歐姆負載時)的純A類後級A-03

 

隱藏在嬌小身軀裡的巨大能量,呈現紮實又活生的敏捷反應

相對於新台幣百萬元級相近價位帶的揚聲器製品而言,GIYA G4 S2的體型確實超級嬌小,但它給我的最深刻印象,卻是超乎其體型的音樂能量與氣勢,以及極為紮實綿密的音像形體,再加上完全圓滑的音箱線條,使得它很容易在聆聽空間裡「消失無蹤」(視覺與聽覺都是)。

 

以Skye僅有極簡樂器伴奏的《Deep Blue深藍》專輯為例,透過Vivid Audio GIYA G4 S2的播放,Skye的身形非常明確凝聚地出現在兩支喇叭中間,伴奏的吉他、套鼓同樣歷歷在目,假使再將室內燈光調暗,更是讓人融入音樂的旋律之中。《曾經心痛》一曲內鈴鼓的細膩堅實殘響與大鼓厚實Q彈的低頻同時出現時,迷人的氛圍確實令人沉醉。而在《囚鳥》這首僅有吉他與長笛伴奏的歌曲裡,Skye那極具穿透力的嗓音不斷拔高,GIYA G4 S2始終沒有絲毫的失真或保留,把歌曲裡哀痛至極的吶喊能量充分釋放,實在讓人無法不動容。

GIYA G4 S2所配備的中低音與低音單體尺寸都不大,反應速度當然是Lawrence 設計時的一大考量,確實這亦是GIYA G4 S2喇叭重要且迷人的特質之一。日本薩克斯風手矢野沙織的《Little Tiny》專輯充滿激情與活力,雖然只是簡單的爵士樂基本樂手組合,但第一首長度超過8分鐘的《My Baby Shot Me Down》就精彩萬分,矢野沙織的薩克斯風吹奏自由揮灑,與爵士套鼓俐落賣力的敲擊你來我往,再加上電子鍵盤的串連牽引,透過GIYA G4 S2的演繹讓人彷彿就置身於舞台前方。

 

倘若是一般體型、使用較大低音單體的喇叭,絕難有GIYA G4 S2這麼敏捷快速的活生感受;而使用較小尺寸單體的書架型喇叭,雖然在速度感上或許能與GIYA G4 S2媲美,但中低頻以下的能量就無法企及了。可以這麼說,兼具以上兩者之優點又同時摒除兩者的缺點,就是GIYA G4 S2獨特魅力之所在。

接著,在勝旗的音樂資料庫裡找到這張Eric Serra著名的電影原聲帶,電子合成器演奏的配樂不僅勾勒出寬闊深遠的海洋,極低頻延伸的能量也很考驗喇叭的能耐。如果不是親耳聽聞,實在很難相信GIYA G4 S2體型這麼精巧的喇叭,竟然能有如此紮實凝聚的低頻與極低頻延伸。而且GIYA G4 S2在以極高音壓播放這張專輯時,不僅毫無箱音還顯得氣定神閒,顯然Vivid Audio的單體設計製作確實有獨到之處。由高至低紮實的音像也是GIYA G4 S2特別值得一提之處,《碧海藍天》原聲帶裡面有不少散佈在音場內的高頻敲擊樂音與極富彈性的低頻(像是第10軌《Spaghetti Del Mare》),透過GIYA G4 S2播放時就彷彿在兩喇叭間觸手可及。

GIYA G4 S2播放大型管弦樂團的演出如何呢?以Esoteric精心重製發行限量SACD、由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演出的柴可夫斯基作品集為例,在羅蜜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Romeo and Juliet – Fantasy Overture after Shakespeare)裡,由平緩至激昂的動態表現完全超乎對GIYA G4 S2如此小巧喇叭的期待。另一方面,舞台上柏林愛樂各樂部的定位始終堅定不移,銅管與弦樂組的光澤及綿密能量,以及定音鼓敲擊時的張力,都讓人難以置信竟是來自於這麼小巧的喇叭。

 

如果您對各種類型音樂重播的要求很高,同時又希望音響系統喇叭的體型小巧、外型圓潤漂亮,那麼在新台幣百萬元價位帶裡,除了Vivid Audio這對GIYA G4 S2之外,或許很難找到另一個同樣符合您標準的候選者了。

 

Vivid Audio GIYA G4 S2主要性能規格
  • 形式:四音路五單體落地式喇叭
  • 單體:26mm直徑金屬振膜D26高音一支、50mm直徑金屬振膜D50中音一支、100mm直徑C100S金屬振膜中低音一支、125mm直徑C125L鋁振膜低音單體兩支。前三者配置「背波吸收管」(Tapered Tube),兩支低音單體採RCCM(Reaction Cancelling Compliant Mount,反作用力順性抵銷安裝)結構。
  • 效率:86 dB @ 2.83 Vrms(發聲軸線一米前量測)
  • 阻抗:一般阻抗6歐姆、最小值4歐姆
  • 頻率響應:39 Hz-33kHz±2dB(36 Hz至36 kHz,-6 dB)
  • 二次與三次諧波失真:頻率響應範圍內低於0.5%
  • 分頻點:250 Hz、1,000 Hz、4,000 Hz
  • 承受功率:400瓦RMS
  • 音箱尺寸(高×寬×深,mm):1,011×300×460
  • 重量:25.4公斤(每支)
  • 選購木質底座尺寸(高×寬×深,mm):100×280×480
  • 選購木質底座重量:6.6公斤(每塊)
  • 參考售價:新台幣109萬元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愛樂音響」推出BenQ V7000i/V7050i雷射電視搭配SVS喇叭系統專案,輕鬆打造大畫面與沉浸音效享受的家庭劇院 >>
<< 樂林音響Ken Kreisel家庭劇院喇叭系統由Anthem MRX1140驅動,細節暫態、移動定位、空間包圍感、能量衝擊力皆精彩絕倫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