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器材評鑑
Harbeth M40.2新旗艦喇叭,如同照妖鏡般的前端器材與錄音鑑別能力


在這個生活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幾乎所有Hi-End音響品牌都不斷推陳出新,唯恐被貼上守舊、沒有與時俱進的標籤,但「時間」在明年1月1日就要歡慶40週年的英國Harbeth身上卻似乎靜止了——至少在外觀部分是如此。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假使您有上述的想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Harbeth其實是個善於創新且擇善固執的廠商,除了是少數具備自行設計開發單體能力的喇叭品牌,現在喇叭中低音單體最普遍使用之「聚丙烯振膜」(polypropylene cone),還是Harbeth創辦人Dudley Harwood所研發出來的。1988年Alan Shaw入主Harbeth之後,更施展其專業技術能力,進一步改良為該廠獨有的RADI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o Advanced Loudspeakers,為先進喇叭而研發)單體,所追求者無非是更精準的音樂重播能力。

 

我們知道Dudley Harwood在創立Harbeth之前的二十多年期間,一直都是BBC英國廣播公司的鑑聽喇叭研發工程師,本文主角Harbeth新旗艦M40.2正是由BBC LS5/8鑑聽喇叭、M40及M40.1一路進展而來,而且全名為Monitor 40.2 domestic的M40.2就是Monitor 40.2 Pro錄音室專業鑑聽喇叭的「家用版」(domestic),兩者除了外觀處理的差異之外,性能規格與聲音表現完全一樣,是Harbeth近四十年先進技術之結晶,這種家用與專業製品「雙生並進」的作法,也是Harbeth持續堅持的與眾不同作法。至於Harbeth喇叭外觀始終給人「亙古不變」的印象,其根本原因同樣出自該廠對於傳真音樂重播之理念,Harbeth認為唯有如此,方能正確地讓喇叭達成其所肩負的任務。因此,當你看到M40.2的外觀幾乎與前代旗艦M40.1完全無法區分時,真的不需要感到訝異。

 

堅持傳真音樂重播的Harbeth M40.2

M40.2的試聽評測在台北市中華路的「品樂音響」進行,由於先前在此數次聆賞評測過不同品牌的音響製品,筆者對於空間特性已相當熟悉,大大提高器材評測之準確度。前面提到Harbeth之「擇善固執」,光是第一眼看到M40.2就可體會得到,M40.2貴為Harbeth之旗艦,而且以其接近新台幣三位 數之身價,大多數人預期的應該會是落地式的大喇叭,但M40.2雖配備12吋口徑的大尺寸低音單體,卻是高度只有75公分的大型書架式喇叭,而且還是方方正正的外型,Harbeth究竟在堅持什麼?
原來Harbeth認為絕大多數自然音樂只要低至40Hz就可重現,更大的落地式音箱架構固然可讓極低頻更延伸,但無可避免會讓40Hz以上的低頻部分之質感與解析受損,因此堅持M40.2仍維持75公分高度的「大型書架式」音箱。不過話雖如此,透過新研發單體與分音器之改良,M40.2在與M40.1同樣的音箱尺寸下,極低頻延伸由後者的38Hz更下潛3Hz到35Hz,且整體效率竟提升1dB到86dB/1W/1m,這意味著M40.2聲音性能提升卻更好驅動。至於Harbeth音箱方方正正的原因,在於他們透過實驗發現使用12mm薄板製作的喇叭箱體,只會在100Hz附近出現共振峰值,而這是可透過音箱內部支撐結構輕易抑制的,但12mm薄板並不適合製作方正結構以外的箱體,因此Harbeth一直維持此方正外形甚至成為他家喇叭的正字標記。
此外,如果你靠近M40.2的前障板觀察,將會發現它的四周邊緣與音箱本體有一道間隙,為何Harbeth不像其他品牌喇叭讓前障板與音箱本體緊密結合呢?這並非Harbeth的箱體製作技藝不夠精細,其實這道縫隙是刻意做出來的,為的是降低鎖固單體(也是音箱震動能量來源)的前障板傳遞至音箱的能量。 這是什麼道理?Alan Shaw曾用「鐘」的發聲來做說明,倘若其表面有一道裂縫出現,就會讓沿著鐘體傳遞的共鳴震動中斷,讓這口鐘再也無法發出宏亮的聲響。Harbeth喇叭前障板四周的縫隙,就有阻斷單體發聲時所引發前障板之震動傳遞到音箱本體的作用。此外,Harbeth喇叭的前後障板利用螺絲鎖固,而不採用其他品牌常用的膠合方式,也是藉著透過螺絲的鬆緊程度來調音。
由於M40.2前障板的寬度有432mm,且下半部的低音單體振膜直徑為12吋,再加上1吋絲質軟半球高音外圍有一圈直徑不小的金屬障板,使得M40.2所配備的中音單體尺寸看起來不大,但其實它的直徑達8吋,已經比當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喇叭的低音單體還要大。不過,這支第二代RADIAL-2單體所負責的只有中頻與中低頻段,使其較一般兩音路喇叭的中低音單體工作更輕鬆,也比一般三音路喇叭較小的中音單體有更厚實的中頻段能量表現。此外,RADIAL單體振膜相對於一般聚丙烯材質,原本就有減少部分動能會轉化為熱量發散的長處,再加上RADIAL-2懸邊經過改良,也讓Harbeth M40.2的中低頻尾韻更豐富。
M40.2喇叭的低音單體直徑達12吋,目前絕大多數喇叭並不會採用這麼大的低音單體,理由是為了得到更快速的低頻反應。但Harbeth所著眼的卻是12吋低音單體有更大的振膜面積(相對8吋單體是2.25倍),這意味著12吋低音只要一半不到的衝程範圍就可驅動同樣的空氣量,再加上Harbeth自製單體可以讓振膜質量降低但仍有高剛性,強大的磁力系統又可提供良好的控制力。因此,雖然M40.2使用12吋超大口徑低音單體,並不會有速度不夠快捷的感受。
從背面觀察,M40.2的背板以14支螺絲在四邊鎖定。
背板上半部中央貼有M40.2的銘牌,在最底下有英國手工精製(Hand made in England)的說明,更值得注意的是產品序號的部分,我將前面的號碼打了馬賽克,但最後方代表左聲道的「L」字樣則保留下來。是的,不同於絕大多數喇叭廠的左右喇叭配對給予不同的序號,Harbeth M40.2強調「配對序號」(Matched serial number),將左右喇叭精密配對給予同一個序號,也將量測結果等各項數據都保留在原廠的產品出廠資料裡,日後顧客有需要時可提供精準的維修服務。
M40.2喇叭的接線端子在背板下緣中央處,使用香蕉插喇叭線是最佳的連結方式。
Harbeth M40.2音箱高度為75公分,既不可能落地擺放,一般的喇叭架高度太高且頂板面積過小,勢必要另外尋覓合適的喇叭架。品樂音響視聽室內M40.2所使用的喇叭架是品樂音響特別訂製的,不僅十分堅固且尺寸與M40.2完全契合,每支重量超過三十公斤(還可再灌砂),確實可提供喇叭穩固的發聲基礎,也能讓M40.2的音樂重播表現更上一層樓。
在品樂音響試聽評測時,前端數位訊源及擴大機搭配的是德國T+A的MP 2000 R與PA 2500 R,關於後者本站曾以專文做過詳細的特色剖析,有興趣的朋友可點擊這裡查閱。
從背面看,T+A MP 2000 R背板上有天線、乙太網路及USB DAC插孔,沒錯,本機除了是CD唱盤也是數位流音樂播放機,它與下方的PA 2500 R綜合擴大機內部都是全平衡式電路架構。
品樂音響對於器材的抑震處理相當重視,在音響架上已另行擺放了一塊厚實的樺木夾板,還使用了Harmonix抑震墊材將兩部T+A器材擺放在上面。

 

如同照妖鏡般的前端器材與錄音鑑別能力

在開始正式聆聽前的拍照過程中,我先播放爵士名盤《Fourplay》暖身,馬上就發覺M40.2的反應速度相當快捷,尤其在低音部分實在讓人很難相信所配備的是12吋的低音單體,無論爵士套鼓敲擊或貝斯彈撥都極為俐落明確。為了驗證此聽感沒錯,我拿出去年10月在評測M40.1時曾聆賞過的「2014年第十屆爵士上海音樂節」紀念CD,儘管空間及搭配的前端器材不同,但無論第七首Tommy Emmanuel《Amazing Grace》的吉他彈奏、第五首《Blast》裡Marcus Miller的電貝斯撥奏或第一首Pat Metheny Unity Group的《Kin》,M40.2都有比M40.1敏銳許多的解析且全頻段的力度都更綿密紮實,銅鈸、薩克斯風、電貝斯交織的細節明顯豐富許多,錄音空間的刻畫也更為具體,聽感上M40.2高低兩端的延伸也比M40.1更加擴展。

 

出身錄音室的Harbeth原本就是正統的鑑聽喇叭,身為旗艦的M40.2更具有照妖鏡般的前端器材與錄音鑑別能力,我特別拿出《細聽陸寶》的紫水晶版UHQCD版本比較,原本紫水晶版就有極佳的音響效果,但UHQCD的聲音密度、空間感及動態更上一層樓,而兩者之間的分野透過Harbeth M40.2的播放更為明確、差距更大。UHQCD版第三首《結他低泣時》吉他琴弦的震動晶瑩剔透許多,後段砂鈴搖動時起落的暫態及摩擦聲歷歷在目;第四首《楚歌》陸寶的身形共鳴既具體又飽滿,開頭的電子低頻既深沈又渾厚,而大鼓敲擊時勁道與能量和大型落地喇叭無異、卻又有更明快的速度與綿密的衝擊(這正是Harbeth始終不做落地式喇叭的原因);本張專輯最末兩首《秋海棠》及《塵緣》是在教堂的錄音,UHQCD版的空間感寬、深、高度都更明確勝出,顯然Harbeth M40.2能將兩個版本的細節差距拉得更開。

 

音域之寬廣均衡及音箱共鳴之低微,也是Harbeth M40.2喇叭的一大特色,播放David Deveau彈奏的《齊格菲牧歌》(Siegfried Idyll)鋼琴改編版(Steinway & Sons 30051)時,史坦威鋼琴觸鍵勁道的權威感展露無遺,當低音鍵琴槌猛力敲擊鋼弦時,高音的纖細共鳴依然清晰可辨,不會因此被遮蓋或讓人覺得模糊。另一方面,無論鋼琴彈奏音量的高低,其形體大小始終相同,遠近定位也沒有飄移,這意味著Harbeth M40.2在不同音壓的聲音特性都很一致。事實上,在你想要以大音量狂飆時,Harbeth M40.2可盡情發揮且失真低微;而在小音量聆賞時,Harbeth M40.2也有相當均衡具體的細節刻畫,對於聆聽空間隔音並不十分妥善、又不想打擾家人或鄰居安寧的愛樂者而言,Harbeth M40.2應該是不錯之選擇。

 

前面提到Harbeth M40.2的鑑聽能力過人,女歌手Ute Lemper的《九個秘密》(Nine Secrets)專輯(Steinway & Sons 30056)就是不錯的範例,其歌曲以都會爵士為基底,但為展現詩歌的異國風情,在吉他、爵士鼓、鋼琴及貝斯等基本樂器之外,大量使用了手風琴、烏得(Oud)、阿拉伯小提琴(Arabic Violin)、高音薩克斯風、歐法利翁琴(Orpharion)、波斯高腳杯手鼓(Zarb)、電鋼琴(Wurlitzer)、小號、柔音號、西塔拉琴(Cetera)、伸縮喇叭、土耳其納伊笛(Ney)等較少見的樂器,連長笛(Flute)都還有低音長笛(Bass Flute)及中音長笛(Alto Flute)加入,豐富的伴奏配器交織其實蠻考驗音響系統的解析性能,Harbeth M40.2不僅將高、中、低各頻段躍動的音符都清楚解析,音場內各樂器的發聲位置也都錯落有致,鮮活地呈現一幅美妙的音畫。

 

外觀不變、性能明顯提升的新一代旗艦製品

M40.2無論音箱尺寸、使用單體等外觀條件看起來都與前代製品M40.1沒有差別,但身價卻上漲了兩成五左右,可別以為Harbeth只是換湯不換藥、甚至只是改了型號而已,這絕對不是堅持傳真音樂重播、實事求是的Harbeth會有的舉動。儘管M40.2的外表與前代M40.1幾無變化,但是在音樂重播的表現上,卻是更為鮮活生動、更為氣定神閒,它播放起各種類型的音樂都能輕鬆以對,無論交響樂的磅礡氣勢或室內樂的纖細婉約、爵士樂的熱情躍動或人聲的溫暖厚實,透過Harbeth M40.2都能有令人滿意的呈現。是的,作為Harbeth家族領銜的旗艦製品,體內流動著錄音室鑑聽血液的M40.2喇叭,並沒有其他品牌旗艦喇叭流線新潮的外表,或者採用鑽石、陶瓷振膜等可提供「想像空間」的先進元件,但由Alan Show主事之Harbeth喇叭確實是「為音樂而生」,這亦是今年五月德國慕尼黑音響展Harbeth M40.2展房始終人潮洶湧的原因。

 

搭載了12吋低音單體的Harbeth M40.2體型不小,也讓人對其大音壓、大動態類型音樂之重播有所期待;沒錯,Harbeth M40.2在播放上述類型音樂時確實出色,但其實它的12吋低音也有以較小振幅即可推動足夠空氣量之優點,在品樂這個並不算大的空間裡以小音量聆聽,也能感受到充足細節的均衡美感,能大能小、可靜可動的能耐,正是錄音室鑑聽喇叭的本色。您也想體會Harbeth M40.2的音樂重播魅力嗎?走一趟台北品樂音響就知道了,該處不僅Harbeth旗下所有喇叭皆有現品展示,即日起到農曆年前購買Harbeth喇叭等製品更有贈送Sugden Audio HIGHWY-1電源線的特惠活動(請見這裡),確實是親身體驗Harbeth喇叭的好去處。

 

Harbeth M40.2主要性能規格
  • 形式:3音路3單體低音反射式喇叭
  • 單體:25mm軟半球高音一支、200mm Radial 2聚合物振膜中音一支、300mm低音一支
  • 頻率響應:35Hz-20kHz ±3dB
  • 阻抗:6歐姆
  • 效率:86dB(1W/m)
  • 建議擴大機功率︰35瓦以上
  • 最大承受功率:650瓦
  • 尺寸(高×寬×深,mm):750×432×388
  • 重量:38公斤(每支)
  • 參考售價:新台幣880,000元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Audiolab M-DAC +數位類比轉換器,平實外觀、精彩內在、迷人神韻 >>
<< 2016年第37屆台北音響大展現場深入報導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