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器材評鑑
Audiolab M-DAC +數位類比轉換器,平實外觀、精彩內在、迷人神韻


雖然本機正式的型號是「M-DAC +」,但前面板左下角卻仍舊標示著「M-DAC」,多出的「Plus」型號只出現在背板的左上角。我們知道,儘管外觀不太一樣,但這部M-DAC +就是Audiolab先前所推出M-DAC的後續機種,而且可不要以為型號只加了個「Plus」是小改款,事實上無論機箱結構、電源供應及對應數位音樂檔案解碼之規格,M-DAC +都超前M-DAC甚多,Audiolab大可給它一個嶄新的型號,沿用M-DAC之名應當是為了接續它過往的榮光。別的不說,光是M-DAC在2012下半年勇奪「EISA歐洲影音協會2012-2013年度數位類比轉換器大獎」,就是個讓其他品牌扼腕且欽羨不已的超級榮耀,為什麼?因為由歐洲20國50家專業雜誌所組成的「EISA歐洲影音協會」,每年都只會對所有項目各選擇一部產品給獎,這表示Audiolab M-DAC當年可是擊敗市場上所有其他DAC才獲獎的哩!

 

相較於當年的M-DAC,本文主角M-DAC +可是強悍許多,尤其在核心的數位類比轉換能力部分更是如此。雖然M-DAC +同樣採用ESS Sabre32 9018S三十二位元DAC晶片,但當年M-DAC受制於數位接收晶片規格,並不能完全發揮它的全部實力,後續推出的這部M-DAC +可就火力全開了!先前M-DAC的同軸數位最高支援192kHz/24bit、光纖對應96kHz/24bit,其USB DAC最高也只對應96kHz/24bit;反觀新推出的M-DAC +無論同軸或光纖數位輸入都對應192kHz/24bit,其USB DAC更是一舉拉升到384kHz/32bit對應,還可支援DSD到11.2MHz的DSD256規格!別說Audiolab M-DAC +如此要價不到新台幣四萬元的DAC(還兼有耳擴與數位前級功能),當前市場上有些要價數倍的「純DAC」還不見得全都辦得到,由此可見Audiolab這部M-DAC +有多麼超值。而且,本機不光是規格數據過人而已,從機箱結構到電源處理配置之用心,更使得它的音樂重播表現再次擦亮Audiolab這塊招牌。不信嗎?請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

 

比擬實心金屬塊的超厚實堅固機箱

Audiolab M-DAC +的前面板設計非常簡潔,最主要的三個組件是正中央橢圓形的OLED大型顯示幕與其左右的兩個旋鈕。OLED顯示幕在開機時會出現Audiolab商標, 接著就可顯示本機的各種操作狀態資訊,字體大又清晰,非常容易閱讀。左右兩個旋鈕分別是訊源切換/選擇與音量控制,前面板最右側是電源開關,最左側則是 6.3mm耳機插孔。是的,本機具備耳機擴大機功能,雖然相對於DAC部分只能算是「附帶」的,但實際接上本站的參考耳機HiFiMAN HE-560聆聽,卻發現Audiolab M-DAC +的耳擴部分性能及推力相當好,能將這支不算好推的耳機驅動得不錯,甚至還能將其逼近靜電耳機之透明感展露出來,實在不簡單,本機光是耳擴部分可能就足以與市場上兩萬元等級的「純耳擴」一較高下。
前代M-DAC採用外接式電源供應器,新款M-DAC +則採用電源內置設計,因此機體較大、也能做更充沛的電源供應,這是本機進化的重要關鍵。當然,也讓音響迷有更換電源線升級的樂趣(本次評測只使用內附的 一般電源線,沒有使用發燒電源線材)。本機背板部分的端子排列相當整齊,下排中央區域是左右聲道的類比輸出(平衡與非平衡各一組),下排右側有 S/PDIF數位輸出(同軸、光纖各一)與數位輸入(同軸與光纖各兩組、AES/EBU一組),至於其上方則有USB DAC與USB隨身裝置數位輸入各一組。
不同於大多數音箱器材的機箱上蓋只是薄薄的鐵板,M-DAC +的ㄇ字形上蓋是十分厚實的金屬鑄件,而且基本上是將其與前、後面板與底板緊密結合在一起,讓M-DAC +的機箱就像是一整塊實心金屬般堅硬強固!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到背板上緣及側面後緣的機箱螺絲,全都緊貼著機箱角落鎖固。
這張照片由機箱左前方底部朝上看的角度拍攝,ㄇ字形上蓋除了在前面板側面有兩根固定螺絲外,機箱底板也有固定螺絲。
將整部M-DAC +翻過來看更清楚,底板左右兩側邊緣前後各有一支固定螺絲(整個底板共四支)。咦,ㄇ字形上蓋竟然連在底板都有固定螺絲,這塊ㄇ字形上蓋究竟有多厚?
就讓我們來看看吧!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驚人的厚度,只不過它在頂面內側左、中、右各有一根肋條,在左右兩側板內靠底部處也各有一根肋條,機箱固定螺絲就是利用它們,將M-DAC +機箱的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面緊密結合。

 

超級誇張的電源供應配置

移去ㄇ字形上蓋,就可以清楚觀察M-DAC +的內在了,本機的機箱容積並不小,但卻有一半以上的體積為電源處理相關電路所佔據,實在驚人!
M-DAC +配備一顆大型環形電源變壓器,其位置在機箱的右前方底部,由它供電給數位、類比及耳擴等各部分電路所需,各個區塊都做獨立穩壓處理,供電既充沛又可隔絕彼此間的相互干擾。
從開蓋後的機箱右側後方觀察,可發現除了最底下的主電路板之外,M-DAC +在USB數位輸入部分另外有兩塊架高的專屬電路板。
靠近檢視,可發現電源變壓器座落在抑震金屬墊上,並使用一塊ㄇ字形金屬板蓋住,以免對其上方的電源處理穩壓電路造成干擾。另一方面,在照片左側也可看到本機前面板上下也都各有一根肋條,ㄇ字形上蓋可透過兩根肋條側面的螺絲孔,來與前面板做緊密之結合。
機箱左後側上方的這兩塊電路板主要為USB DAC的數位接收電路,其中四方形黑色的XMOS晶片,就是M-DAC +的數位音樂信號處理能力大躍進的關鍵。
將上方架高的兩層USB DAC數位接收電路板取走後,就可以看到機箱最下層的主電路板,左側五分之二為數位類比轉換部分,右側五分之三則為本機的類比音訊放大電路。
被眾多高速電容所包圍的晶片就是本機的數位類比轉換核心ESS ES9018S。
此區塊是本機的類比放大電路,採左右聲道分離的平衡放大配置,電源供應的充沛程度實在有點誇張,而供電路徑之盡量縮短,也是M-DAC +對音樂信號可快速反應的關鍵。
M-DAC +即使是光纖數位輸入也可對應至192kHz/24bit之高規格,取樣頻率顯示可精準到小數點以下第三位。本機亦提供多達七種數位濾波選擇,讓用家可將M-DAC +調整為符合自己喜好之音色。
雖然M-DAC +前面板有兩個操作旋鈕,已經相當便利好用,但Audiolab還是另外提供了這支小巧簡約的全功能遙控器。當用家在聆聽座位要切換不同數位濾波模式比較,或將本機作為數位前級使用時要調整音量,透過這支遙控器都可輕鬆掌控。

 

試聽評測搭配相關器材

Audiolab M-DAC +的評測在本站視聽室(左圖)進行,前後端搭配的音響器材都是我們的參考系統,此空間寬約4.6米、深度約 7.3米、高度約2.4米(面積約10坪)。在銀幕左右兩側的DALI Opticon 8(右圖)就是本次評測使用的喇叭,也是該系列最大的製品,頻率響應為38Hz-32kHz±3dB(詳細剖析請見這裡)。
訊號線與喇叭線都使用本站參考線材,其中訊號線為Oyaide AR-910(左圖),其導體為純度高達5N(99.999%)純銀,解析力高且細節豐富,能清楚表現前端訊源與前級擴大機的性能,至於喇叭線部分使用本站參考線材A.R.T. Monolith 4.6(右圖),詳細器評請見這裡
在播放高解析數位流音樂檔案時以個人電腦為訊源,播放音樂CD時則使用本站參考CD唱盤Ayre CX-7e(左圖),此外雖然Audiolab M-DAC +可當數位前級使用,此次評測仍接續了Ayre K-5xe前級(右圖),主要將Audiolab M-DAC +作為純DAC使用。
驅動DALI Opticon 8喇叭發聲的後級是每聲道輸出功率達250瓦(8歐姆負載時)的Pass Labs X250(左圖,對應4歐姆阻抗的DALI Opticon 8每聲道輸出達500瓦)。包括Audiolab M-DAC +與其他所有器材都放置於「管迷精品音響」Castle城堡系列參考音響架上(右圖),其層板為42mm厚的芬蘭進口白樺木板,支柱則為50mm直徑的 6061高強度實心鋁合金,整座音響架組合後剛性及抑震性能都十分優異,各位可點擊查閱「管迷精品音響」官網說明

 

厚實溫暖又解析快速的音樂演繹

即使只是播放音樂CD,Audiolab M-DAC +依舊展現出十分乾淨透明、控制力與彈性優異的特色。《Stardust》專輯是由Stan Sulzmann的次中音薩克斯風與Nikki Iles彈奏之鋼琴共同演出的,雖然只有兩件樂器,但彼此間的唱和呼應相當精彩,M-DAC +透過豐富的細節解析與順暢靈巧的強弱起伏,把薩克斯風與鋼琴的對話做了精彩的描繪,也將兩件樂器的定位及形體明白刻畫。再者,M-DAC +有著較為溫暖厚實的音色,特別能將薩克斯風吹奏時迷人的韻味發揮得更淋漓盡致,以第一首《Nikiki’s Corner》為例,薩克斯風依偎在鋼琴旁邊的吹奏,就帶給人有如置身小型爵士酒吧的親近臨場感,而且就像是坐在靠近舞台邊的座位般,薩克斯風吹奏時氣流摩擦管壁的共鳴及鋼琴琴槌敲擊鋼弦的震動都清晰可辨。其實,這張《Stardust》專輯是頗為考驗音響器材的素材,聲音密度不足、反應速度不快、強弱對比不彰、高低頻寬不廣的話,都很容易讓人無法體驗蘊藏其中的音樂活力,甚至會覺得單薄或尖銳刺耳,透過Audiolab M-DAC +厚實溫暖又具備快速解析的演繹,不僅讓旋律起伏顯得生氣盎然,也讓人更能沈浸於音樂之中,忘卻煩憂與壓力。

 

UHDCD版本的Skye《Deep Blue深藍》(AM6037UHQ)是近期我經常拿來評測器材的人聲專輯,其中不乏身價超過Audiolab M-DAC +數倍者,但讓我驚訝的是本機卻讓我聽到更為豐富的細節與空間感描繪。本張專輯是由MA Recordings知名錄音師Todd Garfinkle以一支麥克風做單點錄音收錄的,Skye的演唱與樂手們的伴奏都未經壓縮或混音處理、直接送入兩軌DSD母帶,原本一般CD版本就有相當自然濃郁的現場感,UHDCD在整體的透明感、微小的動態起伏與聲音密度等方面更精進,也讓近場聆聽的感受更加強烈。以第二首《曾經心痛》裡的砂鈴搖晃為例,Audiolab M-DAC +細節豐富、密度紮實且溫暖又活生的強處立現,它使得砂鈴的演奏鮮明清脆又厚實,砂粒流動的韻律更為流暢且深刻,簡單地說就是更有寫實的逼真感,以一部售價不到新台幣四萬元的數位類比轉換器而言,確實非常不簡單。第三首《囚鳥》裡Skye高亢吶喊的歌唱透過Audiolab M-DAC +顯得更飽含能量,笛聲吹奏時的管壁與大提琴拉奏的琴身共鳴也更為迷人,亦顯示Audiolab M-DAC +對於高中低各頻段的解析皆不含糊,這除了源自對機身與內部元件抑震的堅持之外,近乎誇張的豐沛電源處理當然也有幫助。

 

超高規格的384kHz/32bit PCM與DSD256對應

以上所描述的都是音樂CD播放時的狀況,這也是絕大多數音響迷及愛樂者數量最為豐富的音樂收藏;不過,這當然並非Audiolab M-DAC +實力之完全展現,因為它對應高解析數位音樂檔案之性能可是當前的高標,即便身價高上數倍的他廠製品也未必可與其並駕齊驅,尤其在USB DAC輸入時可對應到384kHz/3bit PCM與DSD256(11.2MHz),當播放高於CD 44.1kHz/16bit規格的高解析數位音樂檔案時,細節更豐富、輪廓更清楚、定位更明確、音場更開闊、動態更龐大、起伏更活生等好處是隨之而來的進化,也使得優秀錄音的迷人程度更上層樓。

 

倘若您習於以外觀或價格來衡量器材優劣,那麼Audiolab M-DAC +肯定很難吸引您的目光,因為,它的外觀是那麼地樸實、價格是那麼地低調;但是,倘若您肯仔細瞭解其內在,靜下心來聆聽它的音樂重播表現,就會發現M-DAC +就如同Audiolab過去的眾多優秀音響製品一般,在簡潔外表下所隱藏的是對音樂演繹之用心詮釋,它能讓音樂變得更活生真實,也能讓你與音樂的距離更加靠近,光是其「附帶」的耳機擴大機功能就已相當超值,更精彩的是作為DAC或數位前級時既靈巧活生又溫暖厚實的演繹,它絕對可成為愛樂者音樂旅程的良伴。

 

Audiolab M-DAC +主要性能規格
  • 形式:內建USB DAC與耳擴的數位類比轉換器
  • DAC數位類比轉換晶片:ESS Sabre32 9018S
  • 取樣頻率:光纖、同軸及AES數位輸入對應24-bit / 192kHz,USB DAC對應32-bit / 384kHz、2.8MHz(DSD64)、5.6MHz(DSD128)、11.2MHz(DSD256)
  • 數位輸入:同軸兩組、Toslink光纖兩組、AES/EBU一組、USB DAC一組、USB一組
  • 數位輸出:同軸一組、Toslink光纖一組
  • 輸出電壓:平衡4.5V RMS、非平衡2.25V RMS
  • 輸出阻抗:平衡20Ω、非平衡10Ω
  • 總諧波失真(1kHz 0dB 20Hz - 20kHz,A加權):低於0.002%
  • 頻率響應:20Hz-20kHz± 0.2dB
  • 信號雜音比:RCA大於-115dB、XLR大於-120dB
  • 動態範圍:RCA大於115dB、XLR大於120dB
  • 兩聲道串音隔離:RCA大於120dB、XLR大於130dB
  • 尺寸(寬×高×深,mm):247 x 114 x 292
  • 淨重:3.7公斤
  • 參考售價:新台幣39,900元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如臨現場、感同身受,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FPS/4K/3D「未來3D」版搶先體驗剖析 >>
<< Harbeth M40.2新旗艦喇叭,如同照妖鏡般的前端器材與錄音鑑別能力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