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名廠大搜密
MK—主動式超低音及高傳真影音重播先驅


由於MK在家庭劇院領域太過成功,不少人忽略MK其實是由發燒錄音及Hi-End音響起家的。MK所成立的RealTime直刻黑膠錄音室,發行了不少迄 今仍為經典的發燒錄音,這張MK於1996年重新過帶發行的CD,融合了《For Duke》與《Fatha》兩張1978年錄製的經典。

MK Sound(1974年創立時名為M&K,以下簡稱MK)在台灣最早是以性能優異的超低音喇叭聞名,隨後拓展到家庭劇院喇叭系統,更有《星際大戰》前傳三部曲、《魔戒2》、《魔戒3》、《金剛》、《珍珠港》等奧斯卡最佳音效獲獎影片加持,這使得不少人都對它存有偏重「家庭劇院」的印象及誤解。事實上,早於1977年率先推出內建後級與主動式電子分頻超低音的MK,的的確確是超低音喇叭的發明者;不過,倘若你仔細看過本文篇末的「MK發展重要紀事年表」,就會發現MK發展多聲道系統並成為Dolby Digital、DTS與THX等音效規格的喇叭系統參考標準,其實是在1990年代家庭劇院開始萌芽以後才發生的進展。在此之前的十餘年間,MK所致力的是兩聲道高音質的音樂重播,發展超低音與致力推廣「衛星喇叭+超低音」的3D式喇叭系統,也是為了減少低頻對擴大機的負荷與對音箱的震動干擾。不僅如此,甚至MK公司剛成立時就建構了全球第一個RealTime黑膠唱片直刻錄音室,發行了包括《For Duke》在內的眾多發燒錄音,更領先投入數位錄音的研究,1983年時MK的RealTime成為美國第一家發行CD的唱片品牌。

歸納來說,MK的發展與高音質兩聲道音響及多聲道家庭劇院息息相關,環顧Hi-End音響圈,像MK如此從錄音起家、橫跨兩聲道與多聲道、席捲家用及專業錄音室市場的廠家,還真是絕無僅有的異數。當然,能縱橫競爭激烈的音響圈近四十年,MK所憑藉的是對傳真音樂重播的熱切追求,以及不斷持續領先的創新技術,以下就帶領各位分項探究MK的技術實力。

(一)Push-Pull Dual-Driver雙單體推挽技術

這是MK早在1989年就開發出來的獨特技術,當年並推出全球第一款雙單體推挽主動式超低音MX-2000,同時也造就出MK雙單體系列超低音特殊且辨識度極高的外觀。在設計上,兩個超低音單體以一正一反的方式裝設,位於底部的單體並以反相連接,如此一來這兩個單體就會以相反的路徑運作。當安裝於正面的單體向內縮的時候,位於底端的單體也同時向內移動,此時箱內空氣有如受到擠壓的彈簧般,可迅速讓兩支超低音單體「彈回」到原位,隨即對接續送來的訊號做反應(反之,當正面單體向外推出時亦然)。相對於一般僅使用一個單體的超低音,MK的雙單體推挽設計可大幅降低單體錐盆來回移動的非線性失真,有效提升反應速度、動態與低頻細節,這是MK頂級超低音擁有快、狠、準的極優質低頻表現之關鍵。

(二)三高音陣列(three-tweeter array)喇叭

我們所熟知的小型書架式喇叭,絕大多數為使用高音與中低音各一支的兩音路形式,但對從錄音起家、以追求傳真音樂重播為宗旨的MK來說,這樣的架構顯然無法達成低失真、高能量的要求,所以MK在1989年所推出的S-100喇叭不僅配備兩個5吋中低音,還使用了三支高音以陣列方式垂直排列。

如此一來,中低音部分透過小尺寸單體得到更快速精確的反應及暫態(兩支5吋單體的振膜面積總和約等於一支7吋單體),而由三支高音組成的陣列,也能讓每支高音的負擔減輕、發聲更輕鬆,除了能傳達音樂更豐富的細節與細膩的強弱起伏,也可在激烈的樂段或影片裡毫不失真地重現大動態場面。直到今日,三高音陣列仍然是MK獨有的特殊設計。 

(三)線性傳輸(導管式)高音單體(Transmission Line Tweeter)

這是MK最新研發、結合超輕量化絲質振膜、高散熱、超低失真與高靈敏度傳輸導管的高音單體,提升高音單體的反應速度與準確性,大幅降低單體在大動態大音壓之下的失真,進一步提升頻率響應與細節解析,並且讓高音與中音的銜接更為順暢連貫。台灣總代理MK去年還破天荒提供S160P/2510/150系列用家專案升級,如此貼心的服務確實十分難得。

MK這項發明由於隱藏在音箱內部,知道的音響迷並不多。先前運用三高音陣列已大幅提升喇叭高音頻段的表現,但MK並不以此自滿,轉而研究如何提升「單一高音單體」的音質。MK發現傳統高音單體框架在振膜後方近處就密合起來,振膜向後方發射的聲波反射之後,其實會影響到振膜向前移動發聲的純度(也就是我們聆聽到的高音混合了振膜背波反射回來的聲音)。如何解決呢?MK在高音振膜後方加上一條細長的導管,管徑與長度都經過精密計算,如此一來高音振膜的背波就可沿著導管傳輸發散、不會反射回去拍打振膜。MK在1992年推出業界第一款線性傳輸(導管式)高音單體S-5000,之後有不少知名Hi-End廠家跟進推出類似結構的單體,MK自己也持續改良提升。

(四)相位聚焦分音器(Phase-Focused Crossover)設計

這同樣是隱藏在音箱內的物件,MK並未透露詳細的設計細節,但顧名思義就是內部分音器的設計,對各個單體的相位一致性及聲音聚焦特別關注,以達成更精準的音像凝聚度、實體感與音場層次營造。「相位聚焦分音器」最早出現於MK在1995年推出的S-85、S-125、S-85C與S-125C等製品上,目前已成為MK全系列產品線的標準配備。

(五)Tripole三向發聲環繞技術

此為MK於1996年所推出的專利技術,當年推出第一款使用Tripole設計的環繞喇叭SS-150,目前同樣使用於MK全系列產品線的環繞喇叭上。所謂Tripole三向發聲,就是安裝在正面的主發聲區面向聆聽位置,兩側面再加上Dipole雙極發聲單體,透過此一設計大幅提昇環繞聲道的包圍感,也能與前方及後方聲道取得更緊密的連接。相較於一般單面發聲或THX認證Dipole雙面發聲環繞喇叭,MK的Tripole三向發聲環繞專利技術,確實能帶來綿密紮實許多的感受,不僅觀賞影片時可呈現更細膩連貫的音效移動,聆聽音樂演出也能帶來更如臨現場的氛圍。

從頂級的150 THX系統、中階的750 THX到入門的M系列,都是MK三十餘年來戮力開發的心血結晶,也全都配備了「相位聚焦分音器」與「三向發聲環繞」等MK獨有技術。

 

MK發展重要紀事年表
(參考並整理自MK原廠英文官網台灣總代理愷銳公司中文官網內容)
  • 1973年:Ken Kreisel為Steely Dan的Pretzel Logic專輯混音製作而設計雙驅動單體超低音。
  • 1974年:M&K公司於美國加州比佛利山(Beverly Hills)成立,首推產品為頂級超低音喇叭與RealTime品牌直刻黑膠唱片。
  • 1976年:MK推出全球首套「衛星喇叭+超低音」的3D式喇叭系統(David & Goliath)。
  • 1976年:發行首張MK直刻錄音黑膠唱片(Blu and Blu Jam)。
  • 1977年:MK推出具備垂直擴散控制(controlled vertical dispersion)設計的衛星喇叭Satellite-1。
  • 1977年:MK推出具備「可調整頻譜平衡」(adjustable spectral balance,現在普遍稱為timbre-matching音色匹配)功能的衛星喇叭S-1。
  • 1977年:推出業界第一個內建功率擴大機的主動式超低音MK Servo Volkswoofer。
  • 1977年:MK為RealTime直刻錄音在比佛利山建構全球第一個直刻錄音室(direct-to-disc studio)。
  • 1978年:MK發行著名的發燒級直刻黑膠唱片For Duke。
  • 1978年:MK作為開展家庭劇院之先驅,在好萊塢錄音室裝設Satellite-1/Volkswoofer系統。
  • 1979年:MK在德國與Philharmonia Hungarica進行首度數位錄音。
  • 1979年:MK推出RealTime全球首張數位錄音dbx編碼黑膠唱片。
  • 1982年:MK RealTime CD開始於日本販售。
  • 1983年:MK RealTime成為美國率先推出CD的美國唱片品牌。
  • 1988年:MK MX-1000獲得CES「設計及工程獎」(Design & Engineering)。
  • 1989年:MK推出三高音陣列(three-tweeter array)家庭劇院喇叭S-100。
  • 1989年:MK推出第一款雙單體推挽驅動主動式超低音MX-2000。
  • 1990年:MK首度獲得Hi-Fi Grand Prix年度器材大獎。
  • 1991年:業界第一款體積小巧的高性能超低音MX-70。
  • 1992年:業界第一款傳輸線式高音(導管式高音)單體(Transmission Line Tweeter)S-5000。
  • 1992年:MK首套THX認證系統(S-5000/MX-5000/SS-500)。
  • 1992年:業界第一款THX認證主動式超低音MX-5000。
  • 1993年:MK第一款推挽式雙單體衛星喇叭S-1C。
  • 1993年:MK S-5000喇叭與MX-5000超低音獲Dolby實驗室作為Dolby AC-3(Dolby Digital)音效研發設計與首次展示的喇叭系統。
  • 1994年:MK歡慶20週年。
  • 1995年:首款相位聚焦分音器(Phase-Focused Crossover)設計(S-85, S-125, S-85C, S-125C)。
  • 1995年:MK推出最低價位的THX認證主動式超低音MX-150。
  • 1995年:MK發表著名的S-150喇叭,旋即成為全球各大錄音室的參考標準。
  • 1996年:MK發明專利Tripole三向發聲環繞技術,並推出第一款使用Tripole設計的環繞喇叭SS-150。
  • 1996年:MK Professional成為獨立部門。
  • 1996年:二月號Audio magazine專訪Ken Kreisel。
  • 1997年:Stereophile Guide To Home Theater春季號專訪Ken Kreisel。
  • 1997年:Widescreen Review magazine專訪Ken Kreisel。
  • 1997年:MK推出5.1 Pro Solutions專業產品線。
  • 1997年:MK推出首款嵌壁式鑑聽喇叭SW-85。1
  • 998年:S-125獲得E-Town網路雜誌頒發最佳家庭劇院喇叭系統(Best Surround Speakers)之Golden Plug大獎。
  • 1999年:MK歡慶25週年。
  • 2000年:MK推出首款主動式鑑聽喇叭(self-powered monitor)S-150P。
  • 2000年:MK推出超迷你平價K系列與Xenon系列。
  • 2001年:MK Sound獲得權威Hi-End音響雜誌The Absolute Sound「金耳朵獎」(Golden Ear Award)。
  • 2002年:葛萊美獎年度最佳製作人Walter Afanasieff採用MK S-150P與MX-5000主動式電子分音超低音。
  • 2002年:五度獲得奧斯卡獎的Ben Burtt採用三支MK S-150為前方聲道,加上兩支MX-350主動式超低音與四支SS-150三向發聲環繞喇叭,建構製作全球首部Dolby Surround EX 7.1聲道音效電影「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Star Wars Episode II)。
  • 2003年:MK推出業界首款落地直立式三向發聲環繞喇叭(Column Surround Tripole™ Speaker)CS-35。
  • 2005年:「星際大戰三部曲」製作人Rick McCallum仍指定採用MK喇叭做音效鑑聽製作。
  • 2006 年:CES大展上藍光協會(Blu-Ray Disc Association)選擇MK喇叭系統展示高解析度影音播放效果。
  • 2006年:MK推出專業近場鑑聽喇叭1611P。
  • 2006年:MK推出SF系列「超快反應超低音」 (SUPERFAST DEEP BASS subwoofers),具備更高功率輸出、更高效率全新單體及驅動電路。
  • 2012年:M7成為THX Compact System新認證基準(詳細報導請見這裡)。
  • 2012年:推出首款落地式喇叭950F Plus(請見這裡)。
  • 2013年:推出全新X系列主動式超低音(詳細剖析請見這裡)。
  • 2014年:推出S300新旗艦系列(中國上海全球首演實況報導請見這裡)。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2011高雄國際Hi-End音響大展現場報導 >>
<< 超深冷處理、製作用心的Logic PX-35電源線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