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燒機深入研究
Siltech Symphony每聲道13支單體5音路配置,以極低失真、極廣頻寬、極高音壓重現音樂現場


音響迷與愛樂者都知道在整套音響系統裡,從訊源、擴大機、線材到喇叭,擔任最終發聲主角的喇叭是十分關鍵但也是失真最大的,這是由於除了類比訊源之外,數位訊源與擴大機內部都是電能運作,線材的作用則是傳導電能,但最終發聲的喇叭需要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藉由單體推動空氣傳遞到聆聽者的耳朵,而電能與機械能的轉換再加上多路分音之必要性,以及聆聽空間駐波共鳴之影響(尤其是低頻),都使得完美的喇叭難尋,亦造就喇叭成為音響系統裡最為「百家爭鳴」的製品。

 

在音響由留聲機以來的百年歷史過程裡,荷蘭線材名廠Siltech近年所推出的Symphony喇叭肯定將是名垂青史的經典之作,身高近兩米、每支喇叭重達207公斤,以及有如現代雕塑藝術品般的外觀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它每聲道13支單體5音路配置,以極低失真、極廣頻寬、極高音壓重現音樂現場的能力,確實是音響史上空前的紀錄。前面提到喇叭是音響系統裡失真量最高器材,但Siltech Symphony竟然可低達17Hz延伸的低頻失真率只有0.25%、中音與高音的失真率更低達0.05%!這與Siltch Symphony空前的三截獨立箱體都是開放障板設計(包括用了4支18吋單體的低音部分)有關,完全去除一般喇叭音箱內阻尼的能量損失以及音染與相位失真。此外,Siltch Symphony甚至還內建「動力輔助系統」來使其能夠輕易被驅動(只需要使用能持續輸出20瓦的擴大機)——極低失真、極廣頻寬、極高音壓又及容易驅動,您說,Siltch Symphony是不是堪稱夢幻級的完美揚聲器?

 

史無前例的多音路全開放障板架構設計

Siltech Symphony喇叭最早在2019年5月的「德國慕尼黑音響展」做原型製品全球首度公開,Siltech特意將每聲道重量超過200公斤的Symphony放置在電動轉盤上,讓參觀來賓可以從各個角度觀賞這對猶如現代藝術品般的揚聲器鉅作(本站當時的現場報導請見這裡
Siltech Symphony最獨特之處,並非其箱體劃分為「中低音」、「中高音」與「低音」三個部分,而是這三個箱體都是不同於一般「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音箱的「開放障板架構」,也就是三個箱體背面與上面兩個箱體的側面都只用黑色網罩覆蓋而已,歷時八年方研發設計出Symphony喇叭的Siltech總裁Edwin Rijnveld之目的,就是「沒有音箱」以達成零共振與零音染的至高音樂重播表現。

除了極少數平面振膜喇叭以外,市面上絕大多數喇叭都是有音箱的,那是為了將單體向前發射的聲波與向後發射的背波隔開,上圖所見是Silteh Symphony喇叭移去後方網罩的模樣,可以看到最上方的「中低音」與其下方的「中高音」是完全開放沒有音箱的,最下方的低音也只有前障板與側板,低音音箱後方同樣是開放的。為何Edwin Rijnveld要將音箱去除?音箱除了造成共鳴音染之外,內部的吸音材料也會讓喇叭發聲效率降低。不過,低頻由於波長極長,倘若像是過往Apogee或Megnepan平面振膜完全沒有音箱,不僅低頻向下延伸有限,喇叭擺位也會因為前後聲波消長而困難許多,那麼Edwin Rijnveld要如何克服呢?

 

在Siltech Symphony的低音部分,他不但用心地採用「由四種不同材質構成之複合材料」做前障板與側板,更使用了多達4支18吋低音單體(正面兩支、左右側面各一支),以側面同時、同相發聲的兩支18吋低音,來大幅抵銷正面兩支18吋低音之背波,達到有如「無限障板」的隔離背波、精準發聲效果。如此一來,Siltech Symphony喇叭的低音發聲能量集中於前方,連側面聲波的繞射都比一般箱型喇叭少很多,甚至貼近背牆、側牆擺放都沒有問題,這實在是一舉多得的空前設計。

 

內建「半主動式動力輔助系統」且各箱體以紅寶石耦合

再者,請看看上面這個Siltech Symphony結構剖面圖「中高音箱體」的局部特寫,可以發現這個箱體後方有個像是擴大機的黑色箱子,它是非常獨特的「半主動式動力輔助系統」,這部擴大機只做電流放大而沒有電壓放大,就像是先前Siltech所推出SAGA傳奇系列擴大機裡的P1一樣,能大幅提昇對單體的控制力,並降低喇叭組抗變化及反電動勢對驅動擴大機的影響,就好比汽車「動力輔助方向盤」讓駕車者更好操控一般。也由於這個獨特的「半主動式動力輔助系統」,讓Siltech Symphony只需要輸出功率僅20瓦的擴大機就可靈活驅動。
觀察分成三截的Siltech Symphoy喇叭,很難不注意到在最上方「中低音箱體」、「中高音箱體」、「低音箱體」之間的前方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顯著的「紅點」,那是三個箱體彼此之間的耦合物件。
為何這四個「紅點」會那麼耀眼呢?那是由於這四個「紅點」是承接上方金屬尖錐的「紅寶石」!為何Siltech要如此不惜昂貴成本,以紅寶石作為墊片呢?追根究底,就是總裁Edwin Rijnveld追求最極致聲音表現的固執。「紅寶石」是自然界硬度僅次於鑽石的物質,Edwin Rijnveld測試之後發現,其可以大幅降低各部分箱體共振之相互影響,所以才會做此突破性使用。
在Symphony「中低音」與「中高音」兩個箱體框架後方都設有轉盤,只要轉動就可輕鬆調整中低音與中高音單體投射角度,依照聆聽距離大小調整,讓高音與中音單體精準朝向聆聽區域皇帝位投射,達成各單體時間相位之一致性。

 

可依不同音樂類型切換使用的鑽石高音及鋁帶高音

五音路設計的Siltech Symphony每聲道有多達13支單體,在「中高音箱體」這部分就有多達8支單體,同樣也是Siltech Symphony設計與眾不同的重要精華所在。

 

「中高音箱體」前障板上的這8支單體,可劃分為垂直方向的三排配置:內側(上圖左側)3支4.7吋中音單體成線音源配置,使用的是Scanspeak頂級Illuminator系列中音製品,具備100 Hz-10 kHz的超寬廣頻寬性能;但Siltech在Symphony卻只讓它負責320 Hz至1.25 kHz相對極窄頻域範圍,而且又用了3支單體來負責此一最重要的中音頻段,難怪Siltech Symphony的中高音失真可以低達0.05%的境界!

 

再來是位居外側中央的高音單體,Siltech表示是由曾在Accuton與Morel工作的德國高手打造,它們負責1.25 kHz以上至3 kHz附近的高頻段。至於前障板中央的2支鋁帶高音,以及外側上下兩端的鑽石高音,兩者並不會同時發聲、而是可依照不同音樂類型切換使用,帶來不同的音樂重播韻味及美感享受。

Siltech總裁Edwin van der Kleij-Rijnveld早在1986年就是當時知名擴大機品牌Sphinx的設計師,在歷經近三十年不斷地研究突破之後,Edwin於2012年為Siltech推出其心目中可登傳奇殿堂的SAGA系列擴大機系統,其中最具突破性的就是這套SAGA C1前級,Siltech這部電池供電的SAGA C1比其他Hi-End擴大機多了10dB的動態性能,並具備更低的噪訊與更少的相位差,說是有史以來擴大機的尖端突破之作亦不為過。

 

Siltech的SAGA傳奇系列是Structural Amplifier Gain Architecture「分體級進式放大增益架構」之縮寫,共有號稱全世界最安靜的C1前級與由V1與P1所組成的兩件式後級(V1處理電壓放大、P1則職司電流放大),不僅將後級擴大機劃分為前後兩部的作法突破傳統,前端SAGA C1前級之獨特構思更是使其「鶴立雞群」的關鍵,Siltech Symphony喇叭內建之「半主動式動力輔助系統」基本上就是此前級負責電流放大的P1部分。Siltech這套SAGA傳奇擴大機系統,本站在2012年Edwin來台發表時曾以專文做過深入剖析,詳細可點擊這裡查閱。

高度達190公分的Siltech Symphony喇叭體型確實不小,但渾身上下充滿高科技的美感,很適合放置在豪宅作為「會唱歌的藝術品」,其極低失真、極廣頻寬、極高音壓等強大特性,能夠精準重現各類行曲風的音樂現場,對於愛樂者而言可說是達成畢生追求的完美解答。

 

Siltech Symphony主要性能規格
  • 形式:五音路揚聲器,每聲道配備13支單體以開放障板方式發聲
  • 單體:鑽石振膜高音2支、鋁帶高音單體2支、金屬振膜高音單體1支、4.7吋三明治紙盆中音單體3支、8.2吋紙盆振膜中低音單體1支、18吋低音單體4支
  • 諧波失真:低於0.25%(低頻部分)、低於0.05%(中高頻部分)
  • 最大音壓:115 dB
  • 靈敏度:90 dB(2.83 V/ 1 m)
  • 建議最低擴大機功率:20瓦
  • 尺寸(寬×高×深,mm):800×1,900×700
  • 重量(每支):低音150公斤、中音35公斤、高音22公斤(單支合計207公斤)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Copyright© Hi-AV編輯部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JVC DLA-NZ9挾8K解析度、Frame Adapt HDR與超高對比光學引擎,引領家庭劇院投影機攀登畫質新巔峰 >>
<< Integra DRX-5.4,更寬廣的動態、更豐富的細節、更紮實的音像、更身歷其境的感受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