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名廠大搜密
澄澈透明、有線似無線,Transparent傳遞音樂及影像的原貌


雖然品牌名為Transparent(透明),但這家成立迄今已三十餘年、以線材及電源處理器為主要產品的Hi-End音響品牌,卻始終給人一種神秘面紗遮蓋的感覺,會造成如此印象,其實其來有自:其他以線材為主的廠商,無不在線材結構、導體材質等「賣點」大力宣揚,對於線材的外表更是費心雕琢;但Transparent不僅從未宣揚採用多麼獨特的編織技術或貴重金屬材料,線材外表儘管作工細緻但毫不奢華、更稱不上燦爛奪目,另一方面Transparent線材上讓人看不透的「黑盒子」,也更添許多難以理解的奧妙。不過,日前Transparent美國原廠全球銷售總監David Schultz來台舉辦新品發表會,透過他詳細的解說,總算揭開了Transparent神秘的面紗,再加上我們由各方蒐羅彙整的豐富資料,本文應該是網路上對於Transparent最完整的全面剖析。以下,就讓我們由Transparent原廠官方網站所列的重要歷史年表開始看起。

Transparent重要歷史年表
  • 1980年:Karen Sumner、Jack Sumner與Carl Smith創立Transparent Audio,旨在提供音響愛好者Hi-End高品質體驗,最早代理經銷包括由Transparent組裝的Well Tempered黑膠唱盤與由挪威引進的Electrocompaniet後級。
  • 1985年:Transparent開始經銷及生產MIT線材。
  • 1993年:Transparent開始設計、製作、行銷Transparent Cable線材,推出Ultra旗艦系列的完整音頻產品線。
  • 1994年:Transparent推出首款數位及影像線材。
  • 1994年:Transparent推出首款PowerBank電源處理器。
  • 1995年:Transparent推出首款電源線。
  • 1995年:Transparent推出Reference系列線材,之後近二十年間都是業界最頂尖的參考標準。
  • 1996至1997年: 研發Reference XL系列訊號線及喇叭線。
  • 1997年:推出Reference XL系列訊號線及喇叭線,為全球最早針對音響系統不同組件最佳化的音響線材。
  • 1997年:Transparent將XL系列技術應用到全系列音頻線材製品。
  • 1998年:擁有大倉儲空間、研發實驗室與極致影音測試視聽室(state of the art music and film studio)的新建廠房啟用。
  • 1998年:首款高性能嵌壁式喇叭線與附加模組上市。
  • 1998至2000年: 研發團隊在廠內極致影音測試視聽室內的測試研究所得,成功開發出OPUS MM系列線材製品。
  • 1998年:首款阻隔電源雜訊的PowerIsolator電源處理器推出。
  • 1998年:Transparent升級服務專案啟動。
  • 1999年:PowerIsolator XL電源處理器推出。
  • 2000年:客製化安裝設計產品線擴張,包括影像線材、嵌壁式喇叭線與喇叭線壁插模組等。
  • 2000年:OPUS MM系列喇叭線推出。
  • 2001年:OPUS MM系列訊號線推出。
  • 2001年:搭載MM技術、性能大躍進的新款電源線推出。
  • 2002年:MM技術拓展至全系列音頻線材。
  • 2002年:Plus系列音頻線材納入升級服務專案。
  • 2002年:Transparent全系列電源處理器搭載自動防故障突波保護技術。
  • 2002年:PowerIsolator技術運用到全系列電源處理器製品。
  • 2003年:Reference MM系列推出,是承繼OPUS MM系列高性能的更平價版本。
  • 2003至2007年:進行MM2技術研究。
  • 2004年:首款數位影像線Premium DVI推出,傳輸距離可達70英尺(約21公尺)長。
  • 2005年:首款Transparent HDMI線推出,可精確傳輸影音信號達10英尺以上。
  • 2005年:音頻、視頻及電源處理器製品擴張至完整的家庭影音系統應用。
  • 2005年:電源線納入升級服務專案。
  • 2005年:PowerIsolator MM電源處理器推出,對於電流諧振控制與功率因數失真消除有很大的進步。
  • 2006年:設計更完善的Falmouth影音測試視聽室(Falmouth music and film studio)建造完成,在此處聆聽比較的發現啟發了MM2技術的最終開發。
  • 2007年:有「黑盒子」、有效控制雜訊與阻抗的Whole House MusicLink訊號線推出。
  • 2007年:PowerWave系列電源處理器推出,於電源處理及保護有諸多進化。
  • 2008年:首款嵌壁設計的PowerBank電源處理器推出。
  • 2008年:1998年建造的Saco影音測試視聽室升級配備新的RPG聲學處理,以追上2006年新建Falmouth影音測試視聽室的性能。
  • 2008年:全系列搭載MM2技術的音頻線材與電源處理器推出。

以完美音樂重現為核心理念的Transparent

由左至右是Transparent Audio的創辦人Carl Smith、Karen Sumner與Jack Sumner,分別為製造總監、總裁與設計工程主管(後兩者為夫妻),再加上1997年加入成為研發主力的Josh Clark,這幾位Transparent最重要核心人員的共通點就是「音樂」!Karen Sumner八歲就開始彈奏鋼琴,Jack Sumner是音響迷也會演奏多達六種樂器,Carl Smith則是出版過爵士樂著作的音樂學者,而身為小號手的Josh Clark則擁有物理及音樂雙學位,對於音樂的熱愛及深切認識,就是Transparent「以音樂為本」、有別於其他Hi-End音響廠家的最大本錢。
神秘的「黑盒子」最早出現在MIT(Music Interface Technologies)品牌的線材上,後來Transparent也有看似相近的設計,以先後關係而言很容易讓人誤解Transparent是「跟隨者」,但事實並非如此。原來,MIT於1985年創立時就交由Transparent生產及行銷,而Jack Sumner也是主要研發人員之一,1993年Transparent與MIT終止合作並推出自有品牌線材,「黑盒子」自然成為Transparent的重要特色之一,並加入與MIT不同的設計理念,也讓Transparent線材迅速打響名號。至於Transparent的「黑盒子」究竟藏了什麼秘密?後文會有詳細的解說。

有些人將線材視為音響系統之「配件」,認為訊源、擴大機及喇叭才是唱出音樂的主角,而線材「只不過」是在各組件間傳遞聲音信號之媒介而已;不過,只要是擁有相當經驗的音響迷,就會深切體認到線材是整套系統音樂表現之重要環節,因為所有音樂信號都需透過線材在各組件間傳遞,倘若有任何損失、扭曲或污染產生,最終由喇叭所發出音樂就與原本記錄於載體內的原貌不同。Transparent為何不特別強調線材使用導體材料(實際上他們使用5N高純度無氧銅)?Transparent為何不特別圖解線材的編織結構?並非他們沒有做過相關的研究,反倒是利用1998及2006年耗費鉅資打造的兩間「影音測試視聽室」(music and film studio,造價都超過五十萬美元,後文會有詳細圖文解說),以及Transparent成員特有的高度音樂素養,他們發現導體材料與編織結構並非線材影響聲音的最重要條件,透過「音樂人」敏銳的雙耳在精準視聽空間裡的聆聽,Transparent確認了線材傳輸音樂信號的要旨,並從「黑盒子」內部濾波網路模組及線材的屏蔽等處方,打造出Transparent精純無染的音樂及影像傳輸表現。

線材本身是被動元件,並無法增強或添加任何影音信號,優秀的線材除了要將傳遞過程的信號強度衰減降至最低以外,由於視聽環境裡充滿了各種電磁波干擾,而長長的線材就像是天線一般,如果不能有效降低或消除電磁雜訊的入侵,就會造成音樂細節的損失,也會讓音樂重播的動態因此而壓縮變小。上圖即是 Transparent發表會裡,David Schultz以雙手的距離表達音樂從「最大聲到最小聲」(也就是「動態」範圍)的模樣,倘若線材抑制雜訊的能力不佳,左手所代表的音樂最小聲位準就會升高,不僅讓音樂的動態壓縮了,由於無法顯現微弱音樂細節的起伏,也會讓音樂的活生感與音場空間感表現大幅降低,當然就離「重現回到音樂現場的感動」很遠了。
David拿出一張標示著「對Transparent而言音樂是根本」(At Transparent Music is Fundamental)的表格,最底下標示著「樂器之王」88鍵鋼琴每個按鍵由最低27.5Hz到最高4,186Hz的發聲頻率,上面的紅色線條則是各種人聲與主要樂器的發聲頻率範圍。David說Transparent線材的目標與特長,就是完整傳輸全頻段的音樂,不會有任何之扭曲影響音樂重播的音色平衡。
那麼要如何達成上述「音色平衡」、「最大動態」及「如臨現場」的目標呢?Transparent特殊的「黑盒子」當然是一大利器(詳細說明請見後文),但線材本身的屏蔽也是關鍵之處。為了說明Transparent線材與他牌的差異,David特別手繪了一張線材的剖面結構圖,在外面螺旋狀絕緣層外皮內一圈圈的就是屏蔽層,其他廠家都是將鋁箔以螺旋狀纏繞包覆,但這會造成導體中心到屏蔽鋁箔的距離不一致,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傳輸時線材阻值的起伏變化,而讓低頻的傳輸較中高頻來得慢,音色平衡無可避免會受到破壞、音樂的重播也會被扭曲。那麼,Transparent如何解決這個問題?David用雙手的手指比出圓形,原來Transparent的屏蔽層竟然是一個「圓筒」,確保與導體中心的距離完全均勻恆定!
「黑盒子」當然是Transparent的技術重點,早期甚至有音響發燒友將Transparent線材拿去照X光,只為了「窺視」裡面到底裝了什麼東西,也讓Hi-End音響界知道原來「黑盒子」裡面就是作濾波處理的被動元件網路(包括電阻、電容及電感等)。還記得前面提到如天線般的線材會受到環境電磁波的污染嗎?Transparent的作法就是濾除1MHz以上的「極高頻噪訊」,相較於人耳聆聽範圍的20Hz-20kHz,這是50倍以上的頻率,因此完全不會影響到人耳聆聽的音樂訊號,但能讓音樂背景寧靜清澈許多,也讓音樂的極微弱細節得以彰顯,造就音樂動態及活生感的極大化!不過,「黑盒子」的奧秘就只是如此簡單嗎?事實上,不同等級Transparent線材「黑盒子」的尺寸及外殼材質都有差異,甚至同樣型號、不同長度的同款線材,內部的濾波網路竟然也不相同,這是由於為達到恆定阻抗的聲音信號傳輸,包括導體材質、粗細與長度都是影響濾波網路元件數值的因素,因此電阻、電容與電感會有不同的搭配組合。Transparent在Reference等級以上的線材製品,都是為用家「量身訂製」的,他們會依據系統所使用各個器材的特性設計「黑盒子」,以得到各器材間的最佳銜接,而當用家的器材有所變動時也可送回原廠升級修改(此服務限第一手用家享有,本地總代理鴻機吸收成本、提供「一次」免費升 級服務)。
這是Transparent現階段最頂級OPUS MM2喇叭線的「黑盒子」,底下除了有堅固的底座外,還附有四個專屬角錐,為的當然是排除震動之不利影響。Transparent不同等級線材的「黑盒子」外殼採用不同的材料,包括ABS塑膠、機械成型壓克力或碳纖維等,全部都是非金屬材料,避免外殼成為接收外界電磁雜訊的來源。另一方面,無論大小,「黑盒子」裡面都灌滿了環氧樹酯,這倒不是為了封住內部電阻、電容、電感等零件保密,因為光是不同長度的線所需的元件數值就各不相同,Transparent在「黑盒子」內灌入環氧樹酯的目的在於抑制外殼與內部元件的震動。
David手上拿著的是中價位的Premium PowerLink電源線,由於Transparent線材的高品質造就昂貴的印象,事實上Transparent入門級的電源線及USB線等線材參考售價只有新台幣數千元,甚至比一些本土品牌的線材還廉宜,但都以與頂級線材同樣的工法製作,表現可說十分超值。
這些就是Transparent較為平價系列的線材製品,吊掛在特別訂製的厚壓克力板展示架上,質感相當好。
Transparent也有HDMI線材?沒錯,其實早在該廠1993年推出Transparent線材的次年開始,就有數位及影像線材製品了,首款數位影像線Premium DVI數位影像線在2004年推出,而2005年就有HDMI線材製品。因此,可別以為Transparent只擅長類比音頻線材的設計製作,他家的影像線材技術實力同樣堅強。
左圖是Transparent最新推出的四款Reference及Reference XL系列數位線,其中單端傳輸款阻抗為75歐姆、平衡傳輸款阻抗則為110歐姆,右圖就是110歐姆的Reference XL平衡數位線。咦,怎麼都沒有看到Transparent註冊商標般的「黑盒子」呢?其實,不光是數位線,包括USB線及前面所看到的HDMI線等線材,由於所傳輸的是高頻數位影音信號,所以不能如同類比線材般加上「黑盒子」,否則會將包含影音信號在內的極高頻一併濾除。不過,儘管這些Transparent線材沒有「黑盒子」,在抑震、屏蔽、雜訊隔離與恆定阻抗等方面特性仍有該廠的高水準表現。
David手上拿著兩條不同等級的Transparent USB線,較高級者外觀的線徑明顯較粗,那可不是為了較有賣相,其原因是內部導體較粗,為了恆定阻抗包括屏蔽及隔離層也都要相對加厚的關係。
David拿起Transparent的一款喇叭線,告訴媒體們為了與各個品牌後級與喇叭都能有最佳連接,那看似不起眼的Y型端子,其實是Transparent特別訂製的,不但寬度尺寸能與喇叭端子緊密接合,內部與線材之接合是以壓接處理,再以銲錫補滿空隙。
大多數音響迷對Transparent的產品印象多集中在線材製品,但如果您有仔細查閱本文前面的「重要歷史年表」,就會發現Transparent早在1994年(推出線材的次年)就有PowerBank電源處理器製品推出了,這是由於Transparent認為電源處理與線材對系統整體的影音效果同樣重要。Transparent的電源處理目標同樣在於降低交流電源內的雜訊,以提供音響系統最純淨的電源去運作,不過大電流量也是Transparent同樣注重的,David說即使是大功率後級也可安心通過他們的電源處理器供電,絕對不會有「被掐住喉嚨」的狀況發生。

Transparent建造於1998年的Saco影音測試視聽室

本文最前面的「重要歷史年表」裡提到,為了對線材的研發提供最中性精準的比較環境,Transparent早在1998年就耗費鉅資(五十萬美元)建構了一間影音測試視聽室。從上面這張由視聽位置看過去的照片,就可以發現這間視聽室有多麼龐大。為了有最穩固紮實的地板,地基竟使用了重達十噸的水泥灌漿,為了隔音,牆面由多達五層的外牆組成,內面再以眾多RPG聲學處理板鋪設,包括側牆及天花板都是多組不平行的斜面,為的是打散視聽室內的聲波共鳴。
別忘了Transparent早從1994年起就有設計生產影像線材,因此這間視聽室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之外,也有多聲道家庭劇院的設置。看看這個投影機由天花板垂吊下來的景象,就可發現這間視聽室的影像設備有多高級。1998年時仍是三槍投影機稱霸的年代,這裡使用的是身價達七萬五千美元的Vision One九吋管三槍投影機,銀幕則是好萊塢工業標準的Stewart。
音響器材方面,照片裡前方三聲道所使用當時Wilson Audio旗艦Alexandria X-1就已經非常驚人,但事實上Transparent的參考喇叭包括Avalon、B&W、Magnepan、Martin Logan、Revel、Rockport、Sonus Faber與Thiel等眾多知名品牌旗艦級製品,後級部分如圖所示也有Mark Levinson No.33及其他多種品牌,藉由相互搭配可讓Transparent線材更為精準中性。

Transparent建造於2006年的Falmouth影音測試視聽室

有前述規模設備那麼驚人的Saco影音測試視聽室,Transparent的大手筆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沒想到,追求完美音樂重播不遺餘力的Transparent,竟然在八年後的2006年又建造了一個更龐大、更完善的Falmouth影音測試視聽室(相關照片來源為《Modern Home Theater》網站)。你知道嗎?這麼漂亮的房子及景觀設計,竟然是出自Transparent總裁Karen Sumner之手!其美學素養之高可見一斑。
跟上面的照片相比較,就可發現這間Falmouth影音測試視聽室,要比先前建造的Saco影音測試視聽室還要大上許多!當時前方三聲道喇叭是由Wilson Audio Alexandria X-2擔任左右聲道,搭配的中央聲道是同廠WATCH Center。
視聽室側牆的斜面結構內將填充吸音材料製作低頻陷阱,吸收視聽室內多餘的低頻能量。
當時視聽室內使用的環繞喇叭是Wilson Audio WATT/Puppy 8,投影機為Meidian-Faroudja。從這個角度可清楚看到左右側牆與後方天花板,都是多層不平行的結構,後側牆面中央有木製擴散板作聲波的擴散處理。
這間視聽室所使用的銀幕是Stewart StudioTek 130 G3,這款頂級銀幕正是本站視聽室所使用者,有關Stewart銀幕的「名廠大搜密」深入介紹,可點擊這裡參閱本站先前之報導。
照片裡所看到的喇叭線是Transparent前一代旗艦OPUS MM,正是由於這間視聽室中性敏銳的鑑別力,方能順利研發出更上層樓的MM2新系列製品。
這是本視聽室使用前端器材的音響架,包括emm Labs CDSD轉盤及DAC6e數位類比轉換器等優秀器材,都是Transparent研發過程中的重要助力。
這是「影音測試視聽室」之外,屋子內其他音響設備的主控機櫃及牆面內相關配線的模樣。
機櫃最下方是Transparent自家的電源處理器,其上方是Theta Dreadnaught 11多聲道後級,使用的線材當然都是Transparent製品。
Transparent Falmouth影音測試視聽室及屋內其他音響及自動化音樂設備使用器材列表。
Transparent所有線材都是在兩間影音測試視聽室裡,通過嚴苛測試考驗、確認能真實重播音樂之美好才研發出來的,並經由技術純熟的老手焊接製成。上圖是Transparent特別標示於官方網站的Lisa,她從1988年起就加入Transparent,對於所有線材的焊接或升級處理都駕輕就熟。 澄澈透明、有線似無線,是Transparent傳遞音樂及影像原貌之要求,也是與其他品牌線材截然不同的特色。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Copyright© Hi-AV編輯部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俯瞰音樂流動的璀璨星辰,Constellation Audio旗艦Altair前級與Hercules單聲道後級 >>
<< DEMO羽辰視聽盛大喬遷,Wilson Audio超級多聲道系統進駐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