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影音人物誌

 

君臨天下的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

 

任何有經驗的音響迷都知道除了聆聽空間外,喇叭是一整套音響系統最重要的一環,它擔任著將前端電子信號轉換為動能、推動空氣讓我們聆聽到音樂的任務,可說是整套音響系統發聲的咽喉。即使前端的器材性能再優異,倘若把守最後一關的喇叭不能忠實地重播,依舊無法得到傳真的美聲。蔡醫師現役的喇叭是四件式設計的Nola Grand Reference,前一組喇叭同樣是四件式的Geneesis II喇叭,更早之前則用過Infinity RS-1B系統,其間則有Apogee旗艦、Wilson Audio WATT、Duntech PrinceThiel CS5等喇叭先後進駐此一聆聽空間。特別的是,四件式的喇叭系統固然有獨立的低音柱,蔡醫師在使用Wilson Audio WATT、Duntech Prince與Thiel CS5等喇叭時,也都加上一對Entec SW-1主動式超低音(每聲道三支10吋單體、頻率響應15~100Hz±2dB、40Hz音壓可達120dB)來補足低頻的量感與極低頻的延伸。其實,這正是蔡醫師一貫所大力推薦的2.1或2.2聲道喇叭系統配置,他認為即使是比人還高的大型落地式喇叭(如前述的Duntech Prince與Thiel CS5),也必須加上獨立的超低音才能真正完整重現音樂的神髓。至於更多人所使用的小型書架式喇叭,蔡醫師更強力建議一定要嘗試加上超低音,才能達到和諧均衡的完整音域,更可大幅提昇整套系統的音響性能與音樂的重播表現。

 

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是四件式的設計,蔡醫師在他的聆聽室裡所調整的擺位,大約是聆聽位置及左右聲道主塔呈接近正三角形的關係,兩支主塔幾乎沒有 Toe-in角度,兩支超低音塔則在後側方斜斜向內發聲(照片裡左邊的超低音塔剛好被左主塔遮住了,只露出一點點底座)。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的身高達213公分,蔡醫師的主要聆聽位置就在照片左下角茶几後面的沙發上,確實相當近。


儘管先前已在不少雜誌與網路的報導上看過蔡醫師的聆聽室,也知道蔡醫師與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之間的聆聽距離相當近,但實際坐在蔡醫師的主聆聽位置上,才真正感受到蔡醫師所謂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君臨天下的感受(必須仰頭才能看到喇叭的頂部)。這套喇叭系統的主音柱高度約213公分,是一般落地式喇叭高度的兩倍以上,但蔡醫師聆聽座位與主音柱前障板前緣的距離並不比其高度長多少(僅約2.5公尺),這可能比大多數朋友家裡聆聽座位至喇叭的距離還近。老實說,初就座時在視覺上確實不免有一些壓迫感。不過,等蔡醫師一開始播放音樂,聆聽沒多久視覺上的壓迫感頓時很神奇地消失無蹤,這主要是由於經蔡醫師的細心調校,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的發聲已與整個聆聽室達到極為和諧均衡的狀態,因此能讓其「消失」在聆聽室裡。一般來說,類似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這麼大的喇叭系統在整體氣勢與形體勾勒上會有過人的表現,但往往在音場的層次與定位方面會不如優質的小喇叭那麼精確。然而,在蔡醫師聆聽室裡的這套Nola Grand Reference,卻同時擁有小喇叭的精確層次與大喇叭的恢弘氣度,確實是十分難得的體驗。

 

仰望Nola Grand Reference喇叭的主塔,如果把側面的黑色網罩移開,就可發現它的中高音是雙向發聲的特殊設計,詳細說明請參閱這篇「王者再臨—Nola Grand Reference V四件式旗艦喇叭」

當晚蔡醫師所準備以及我帶去播放的音樂包羅萬象,從大提琴或鋼琴獨奏、室內樂、打擊樂到大型的交響樂曲均備(離開時蔡醫師還餽贈了他所精選燒錄的兩張音樂CD,讓我可在自己的系統上回溫比較)。一開始聆聽室內樂或獨奏曲目時,整套音響系統給予的是有如在音樂廳第一排近距離聆聽的感受,無論歌者或樂器的形體感都十分龐大真實,呼吸換氣、彈撥演奏及琴身共鳴等細節皆觸手可及;等到聆聽交響樂等大型曲目時,周遭立即轉換成寬廣音樂廳的氛圍,各部樂器的遠近層次十分明晰,形體大小比例正確且密度及實體感極高,至於與樂團的遠近則依錄音而有不同,確實是一套能充分還原錄音真貌的音響系統。有關這套Nola Exotica Reference喇叭的聲音性能強項,請參閱蔡醫師於友站的詳細說明,至於其設計特徵蔡醫師曾經介紹過(請參閱這裡),不久前我也在這篇「王者再臨—Nola Grand Reference V四件式旗艦喇叭」有詳盡的說明,各位讀者可以點擊參閱。在此僅對其重點作一些強化提示。

首先,相對於蔡醫師前一套同樣是四件式設計的Genesis II喇叭,Nola Grand Reference中高音柱與低音柱的分頻點更低(前者為80Hz,後者為40Hz,因此Nola稱此喇叭系統的中高音柱為「主塔」),超低音柱僅負責40Hz以下的極低頻,讓主塔能依據一般全音域喇叭的方式進行精準的擺位,超低音柱則擔當極低頻延伸的任務,這與蔡醫師一向推薦的2.1或2.2喇叭系統完全契合。此外,蔡醫師也認為Nola Grand Reference超低音柱被動式的設計,要比內建擴大機的主動式架構能與主喇叭銜接得更為平順。其次,Nola Grand Reference的單體數量十分驚人(每邊9支鋁帶高音、6支中音、4支低音與4支超低音,每聲道共計23支單體),透過那麼多支單體的協同合作,它能輕鬆發出絕大多數喇叭無法企及且幾無失真的龐大氣勢與能量(當然,前提是所有單體需經過嚴密配對,才不會各唱各的調)。再來,Nola Grand Reference負責400Hz以上頻段的中高音部分是雙極式(Dipole)開放障板設計,其好處是可排除箱體共振、箱內空氣駐波、錐盆向後發生的延遲與箱內空氣阻力等不良影響,以達成反應迅速與極低失真的表現。當然,開放式障板亦非全無缺點,前後聲波反相的相加或抵銷是無可避免的物理現象,有待用家將其調整至聆聽空間裡最精準的位置上,方能發揮絕對的實力,而這對調整經驗豐富的蔡醫師來說自然不成問題。

Nola Grand Reference另一個不能不提的特殊之處,是極為特殊的單體排列方式。前面提到由高、中、低到超低頻段,全都是多單體的配置,其目的是讓全頻段都能「輕鬆又無失真」地發聲(頻率響應16Hz-45kHz,由20Hz-20kHz音壓皆可達120dB)。9支高音與6支中音相互緊貼的配置,是能讓聲音傳遞能量更為平均的「線音源」架構,但假如將視線放大到上下各兩個低音單體,以主音柱中心位置來看,就又成了上下對稱的D’Appolito「仿同軸」設計,再加上瘦高的前障板身形,這可能是Nola Grand Reference能兼具小型喇叭之精準與大喇叭系統之氣勢、在那麼短的聆聽距離下還可「消失無蹤」的重要原因。以下,再讓我們來近身觀察這套設計特殊的四件式旗艦喇叭。

 

左圖:Nola Grand Reference的高音部分是由九支4吋長絲帶高音(ribbon tweeter)所組成,其運動質量僅0.0061公克,配合所使用的強力釹磁鐵可得到極為精確的發聲控制。右側的中音單體採用特殊設計的三層式複合錐 盆,仔細看其中央突起的防塵蓋頂部還有個開孔。
中圖:主塔每聲道上下兩端各有兩支八吋的低音單體,其錐盆表面施以鎂金屬處理,因此呈現極為罕見的銀白色外貌,中央並設置有一支純銅的子彈型相位錐。 Nola表示此低音單體的活塞動作即使在5kHz處依舊完美,應付它在整套系統裡所負責的40至400Hz,自然是輕鬆愉快。
右圖:站在右側超低音柱前方朝聆聽室左側牆拍攝,從這個角度可清楚觀察到主塔及超低音柱位置及角度的相對關係。蔡醫師的所有音響器材都擺在聆聽室前方的櫃子上,一整排櫃子內都擺滿了黑膠唱片與CD。

 

左圖:Nola Grand Reference每支超低音柱都裝了四支12吋的超大口徑低音單體,前障板每支單體下方都有一個3吋的低音反射孔。事實上,這四支單體都擁有完全獨立的箱室;換句話說,這超低音柱等於是由四個12吋超低音「疊」在一起組成的。
右圖:Nola Grand Reference主塔高中低音的分音器採分離式設計,以排除單體磁力及振動對分頻網路的不利影響,主塔的喇叭線蔡醫師仍使用原廠所配備者,即使坐擁千萬 元級音響系統,蔡醫師對器材與線材的驗收仍以耳聽為憑,並不認為價格昂貴者就必定切合全套系統的整體搭配。此外,有注意到超低音柱及主塔底座角落、黏貼在 地板上的膠帶嗎?那是用來標示喇叭定位的,倘若移動調整喇叭的擺位發覺聲音表現沒有提昇,即可很輕易地移回原位。

 

(請點擊下方頁面分頁頁碼繼續閱讀)

頁面: « 1 (2) 3 4 »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開放‧執著‧極致,舉世無雙的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 >>
<< 朝完美不斷邁進的「影音指揮家」士林曹醫師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