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特搜隊】直擊錄音的奧妙與精彩,海威「麥克風擺位之收音技巧與實做」活動
網站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08/1/3 23:40
所屬群組:
網站管理員
已註冊使用者
留言: 29471 | 精華: 1

海威科技是台灣極少數同時跨足家用及專業音響領域的代理商,也是很少數致力於專業技術推廣及實做的廠家,經常邀集經銷商舉辦交流活動。上個星期,海威就舉辦了一次連續兩天的「麥克風擺位之收音技巧與實做」活動,邀請到多位專業爵士鼓手及錄音大師,一起以實際的示範與操作,讓與會來賓親身體驗爵士鼓各組成的音色差異,以及麥克風擺位對收音及錄音結果之重大影響。所有音響迷及愛樂者絕對都聽過有爵士鼓錄音的音樂,但倘若不是現場聽聞,從未深入接觸過爵士套鼓的朋友,肯定很難理解原來其構成就像一組音響系統的建構,各個不同組件都有不同的音色,甚至還需動用到吸音棉去調整腳踩大鼓的音色,就好像音響迷們在對音響系統調音一般,實在非常有趣!

再者,要錄下爵士套鼓的精彩演奏,更是個非常艱難的任務,因為單單一支麥克風擺在不同的位置,一點點的距離或角度差異,就會讓所收到的樂音有截然不同的變化,就好比我們聆聽音響時喇叭擺位的變化一般,這實在是太奇妙了!誰說家用與專業音響是毫不相干的兩個區塊?透過對於麥克風擺位收音及錄音的認識, 其實非常有助於讓我們更深刻理解音響系統所重播音樂的表現。為了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朋友,也能明瞭以上的特殊感受,我們特別將海威科技此次活動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接著就請各位跟著現場照片一起參與。

「海威科技」舉辦活動實做準備充分扎實

活動在新北市五股勞工活動中心一樓「演藝廳」舉辦,這是個音樂廳型態的展演中心,既寬闊又舒適、整體的聲學條件也有一定水準,是個相當適合音響或音樂體驗活動的場所。
這個演藝廳的座席相當多,光是一樓就有超過五百個。海威實際使用的是中間三分之一的區塊,不過這張照片拍攝於活動開始之前,所以還有不少座位是空著的。
咦,為何演藝廳中段走道這裡還擺了許多(一共八部)ALLEN&HEATH GLD專業數位混音器呢?原來這是在第二天活動裡,要讓學員們實際操作演練用的。
海威在舞台上準備了兩套爵士鼓組,兩者所配備的套鼓尺寸、鼓皮形式、調音處理都不一樣。以音響的術語來說,現場聆聽其頻寬、低頻的彈性與量感、銅鈸敲擊的厚度與延伸就有不同。
您以為爵士套鼓的收音錄音,就是將麥克風隨便架上、對準各個鼓面收音就好了嗎?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麥克風的使用與收音錄音之學問真的很大,請看以下的說明。

爵士鼓調音就如同Hi-End音響系統調配一般

活動一開始由海威科技總經理張海明先生題綱,他表示任何音樂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低頻,以一般大眾最常接觸的流行、爵士樂曲而言,鼓聲更是整體的節奏及韻律的主軸。而且,不同的音樂類型,對於鼓聲速度感及力度、銅鈸的延伸與質感要求都不一樣,除了使用不同的鼓組、鼓皮、銅鈸及調音處理,收音麥克風的擺位更有關鍵的影響,本次活動就是要以實戰過程讓大家親身體會。
現任職於功學社雙燕樂器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的林重光先生擔任鼓組的講師(他也是與多位知名歌手合作過的專業鼓手),我們知道不同直徑的鼓皮搭配不同尺寸的鼓身,就會有不同的音色,一般而言越大的低頻延伸越好、量感也越豐富;不過,您可知道鼓皮的材質、厚薄不同會影響音色、還有單層與雙層之分嗎?
現場示範不同鼓的音色差異。
林先生右手拿著的是「內弱音圈」,其用途是貼在鼓皮內圈,可以讓同樣一張鼓皮的聲音變得更扎實,一般適用於流行樂、搖滾或重金屬等音樂類型的套鼓。
鼓身的材質一般使用楓木或樺木,較高級者會使用硬度較高的桃花心木或胡桃木製作;即使是使用同樣材質的鼓身,長時間慢慢烘乾者還會有較厚實的音色,這與Hi-End音響系統器 材機箱或喇叭音箱對聲音的影響,有相互呼應的妙處。此外,腳踩大鼓一般都會在前面四點或八點鐘方向開有孔洞,將吸音棉放入鼓身內,也會改變腳踩大鼓的「頻率響應」,讓鼓聲變得厚實許多,這跟音響系統的調音實在很類似。
再者,就算是相同的鼓皮,在歷經一段時間的使用後,其聲音特性也會發生變化。林先生以同樣一支鼓刷在三個磨損程度不同的鼓皮上刷動,所發生的聲音就是不同。
在外行人的眼裡,銅鈸看起來都一樣,事實上是有不同的尺寸、厚度及材質的區分,各個銅鈸都有其特定的音色,高頻的厚實度、極高頻的延伸與殘響的延續時間,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必須依照演出音樂不同的要求去挑選,上圖就是講師實際敲擊不同的銅鈸給學員比較音色差異。
鼓皮除了加弱音圈可讓音色更厚實外,較厚的、雙層鼓皮或這種有貼覆海綿圈的,都可讓音色更扎實飽滿。
一般鼓手大多只會留意正面(打擊面)鼓皮的選擇,其實鼓身底部底皮也會對音色有很大的影響,不容忽視。
即使同樣一張鼓皮,繃緊程度的不同,也會對音色有所影響,講師現場示範不同鼓皮鬆緊度的音色差異。
就算打擊面鼓皮不動,調整鼓身下方底皮的鬆緊度,同樣會對音色有明顯的影響,針對音樂要求不同去調音,是鼓手不可忽視的基本功夫。
現場以兩套爵士鼓同時演奏相同音樂片段,確實有截然不同的音樂面貌呈現。

各種麥克風的頻率響應特性與適用性大不同

面對觀眾席的方向拍攝現場兩套鼓組,可以發現所使用鼓身的尺寸、數量及鼓皮的材質都不相同。左邊這張照片的鼓組比較適合流行音樂、搖滾與重金屬,右邊的則較適合爵士與 Basanova音樂類型。兩者的銅鈸音色不同,鼓皮材質與厚度也不同,像是左邊透明鼓皮用鼓刷摩擦是不會有聲音的,右邊不透明鼓皮才能有鼓刷的效果。
銅鈸有不同尺寸、厚薄、材質與表面處理,音色都不一樣,甚至也有盤面上打洞的特殊銅鈸。
腳踩大鼓是整套爵士鼓組的靈魂,這是左邊適合流行、搖滾及重金屬樂鼓組的特寫,可以看到正面鼓皮周邊有內弱音圈,而鼓皮中央也有黑色圓圈強化,這面鼓的發聲是由腳踩機械結構由鼓槌打擊的,在麥克風收音錄音時也必須適當錄下機械結構與鼓槌打擊鼓面的接觸聲響,因此麥克風擺位必須恰當(後文有說明)。
可別以為挑支麥克風朝著鼓面收音就可以錄到好聲,麥克風本身的特性、位置都有影響,甚至由於相位的問題,越多支麥克風可是越難搞。
現場準備了多支麥克風預備做示範。
當然不只上圖那幾支,實際上還有更多支在場待命,這些長短、大小、粗細都不相同的麥克風,都有不同的特性與適用場合。

錄音專家Michele Paciulli現場傳授絕活

有關麥克風擺位收音,海威科技請到義大利籍的Michele Paciulli先生主講,由於娶了台灣老婆,他目前已長住於台灣。Michele身兼作曲家、編曲家、音響設計師、鍵盤樂器集合成樂器演奏家、音控及音響師等身份,從17歲起從事錄音工作,也是最早開始使用電腦數位錄音的工程師之一,他也製作過不少音樂專輯、電影原聲帶與電視劇集配樂,甚至也有交響樂團現場音控的經驗,更為日本KORG公司開發著名的電子合成器M1,錄音經驗扎實豐富。上圖為Michele從聲波的傳遞開始講解,他以打擊小鼓示範,說明聲波是透過空氣傳導出去的。
那麼,麥克風又是如何拾取聲音、傳遞甚至記錄呢?他拿出每個人幼年都玩過的「傳聲筒」,並說這就是最簡單的麥克風傳遞實驗,他與台下(左側)的海威張總各持一端的紙杯,有如麥克風的紙杯就可「收集」聲波的震動,透過拉緊的棉線傳遞到另一端的紙杯,中間不需要經過任何主動或電子元件。事實上,Michele說麥克風的原理其實和喇叭單體的發聲很像,只是其運作過程剛好相反而已。
Michele接著繪圖做解說,根據物理學的傅立葉原理,任何一個聲波(例如最上面的波形)都是由多個不同頻率的正弦波震動所組成的,由於波長的不同,越高頻的聲響在空氣中的衰減越快,這也是距離發聲點不同距離所聽到的音色及整體音域平衡會有差異的原因(各位可試著距離家裡音響系統喇叭不同的距離聽聽看),也因此同樣一支麥克風收音距離的不同,其所收到的聲音也會不同。
Michele接著敲擊小鼓並以麥克風收音,並在銀幕上顯示其發聲頻率及震幅,可以發現這面小鼓震幅最大的基音在125Hz左右。
Michele接著再敲擊銅鈸收音,可以發現其基音頻率約在8kHz左右。
由於各個樂器發聲頻率範圍的不同,就必須謹慎挑選所對應收音麥克風的性能規格。銀幕上所顯示的這支AKG C 451 B規格非常優異,從200Hz到5kHz幾乎是完全平直的,建議的低頻切除點是75Hz或150Hz,這表示150Hz以下頻率的聲音要挑選其他適合的麥克風收錄。為何如此?記得剛剛說麥克風其實就是「喇叭單體的反向」嗎?有利於接收高頻的振膜質量需要較輕才能快速震動(就像高音單體),而較低頻率聲波就需要較大面積、較大承受能力的振膜(就像低音單體)。
Michele對其所使用麥克風有詳細的頻率響應圖表及規格整理,因此很容易就可找出所需的麥克風。
除了頻率響應圖表,對於各支麥克風的特性與特長也有紀錄。
就爵士鼓的收音錄音而言,最先要使用的是收錄整體聲音的「頭頂麥克風」(Overhead Microphone),對此Michele也有特別的分類整理。
麥克風的一個重要特性是「指向性」圖表,由雷達圖內的心形曲線,可以描繪出不同麥克風的指向特性,表現了不同麥克風收音範圍的寬窄特性,這也是收音時的重要依據。
再者,使用一支以上的麥克風收音由於距離所造成的相位差,使得特定頻率增強或衰減(甚至倍增或完全抵銷)的問題,反倒是最為難纏的,而且使用越多支麥克風問題越加凸顯。

麥克風收音的位置、距離及高低都會影響聲音

Michele從手邊眾多麥克風裡,選出一支最適合作為爵士套鼓Overhead麥克風者,但是要擺在何處呢?Michele示範在鼓組前面或後面收音,所收到的聲音大不相同。
如果擺在腳踩大鼓前面,靠近一點或離開一點,所拾取到的聲音也不一樣,這是由於前面所提到高、中、低頻能量的衰減速率不同。
假如與腳踩大鼓維持一樣的距離,麥克風擺在不同的高度,同樣也會對聲音有不同的影響。這是由於地面反射音的影響,越靠近地面,來自地面反射音的增強,就會改變整體的音色(這是否與音響系統喇叭擺位的變化很類似呢?)。

麥克風周遭的反射物也會影響聲音

即使麥克風收音的位置固定了,周遭的反射物也會影響所收到的聲音,Michele接著拿出一小面鼓皮做示範。
麥克風在固定的位置收音,但在旁邊加上或拿掉鼓皮,由於所造成的聲波反射,就讓麥克風收到的聲音大不相同。

先決定第一支Overhead麥克風的位置並適當調整

所以要如何決定第一支Overhead麥克風的位置呢?每個不同的環境都會有所影響,還是得用聽的,Michele要大家特別注意麥克風的指向性,要從麥克風的位置去「看」它會收到哪些物件所發出的聲音。
以爵士套鼓而言,由於鼓組及各個銅鈸數量眾多且距離相當近,Overhead擺在不同位置時,所收到的聲音差別非常大。Michele請鼓手持續地演奏,他手持麥克風在鼓手後方將麥克風置於高低遠近不同的位置,聆聽所收到的聲音來決定位置。當然,此時麥克風所收到的聲音會由音響系統的喇叭發出來,除非是像Michele如此經驗豐富可以判斷,否則在鼓手後方(也是舞台上喇叭後方)所聆聽到的聲音,是與觀眾或主控台上聆聽到的聲音不一樣的;因此,最好還是由他人改變麥可風位置,自己坐在主控台上透過麥克風或鑑聽耳機聆聽,比較容易找到最恰當的麥克風擺位(就好像音響迷調整喇叭的最佳擺位一般)。
Michele最後決定的Overhead麥克風位置,是在鼓手的右後上方,此處麥克風能「看」到所有的鼓面與銅鈸,也可以收到腳踩大鼓正面機械結構與鼓槌及鼓皮接觸點,並且不會受到鼓手身體對聲波的阻擋,整體而言是最好的位置。
不過,此位置雖然相對較好,但空間的反射等條件仍會有所影響,於是Michele坐到主控台上聆聽是否哪些頻段有問題。
經過聆聽判斷,Michele在200Hz處使用EQ等化器將其量感拉低。
接著在91.5Hz處也將其拉低一些。
在200Hz與91.5Hz處拉低是為了降低這兩個特定頻率過於突出的「波峰」,但無可避免也讓兩者之間的頻率被拉低了。
因此Michele在兩個頻率之間的145Hz處適度拉高,來讓整體的頻率響應(麥克風所收到的)變得平直。此外,再經過仔細的聆聽,也在9.48kHz處的量感做適度的拉高。

再增加第二支專收腳踩大鼓的麥克風

找到 Overhead麥克風的適當擺位、並透過等化器作適當調整後,該支麥克風已經能將整套爵士鼓演奏的聲音收下了,但這樣當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樣並無法清楚地傳達鼓手要傳達的音樂感動,例如腳踩大鼓的低頻能量就顯得不夠豐厚。此時有必要針對腳踩大鼓的發聲,特別另外以一支麥克風來收音,第一步當然還是得由資料庫裡找到適當的麥克風。
由於所要收的是低頻,因此整體頻率響應是否平直,就沒有Overhead麥克風那麼重要,反倒是低頻部分的頻率響應以及承受音壓特性更為要緊。
同樣地,這支麥克風距離腳踩大鼓的遠近、以及離地的高低,都會對收到的聲音有所影響,一樣要用耳朵聆聽決定。
Michele最後擺的位置是在腳踩大鼓背面開口處,他還特別強調麥克風不能指向正中央鼓槌與鼓皮接觸點,因為那樣會收到過多敲擊點的聲音,而非整個大鼓豐潤的低頻,一般最佳位置是指向腳踩大鼓的兩點鐘或十點鐘附近。
剛剛說過,使用兩支以上麥克風就有相位差引起的特定頻率增加或削減的問題,這仍然需要用耳朵聆聽判斷去調整。
Michele提供一個調整的技巧,就是利用主控台的分頻調整,例如收腳踩大鼓的麥克風專注在低頻,就可以將其高頻段拉下來,例如在114Hz處就讓它的收音向下衰減,如此就可免除以上頻段的相位問題,讓整體的銜接更順暢。您說,這是不是與喇叭分音器各個不同單體的分頻銜接,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從爵士套鼓右後方的角度,觀察Overhead麥克風與鼓組的相對位置。
使用一支 Overhead麥克風,再加上另一支收腳踩大鼓的麥克風,其實已相當程度可以對整套爵士套鼓的演奏予以收錄了。不過,要求更高的話,這當然是不夠的,例如銅鈸或特定頻率鼓組的收音,就必須再添加其他麥克風才行,這有賴重複前述的程序再增加收音麥克風。當然,越多支麥克風會遇到越多的問題,但這些都得一一 去克服解決。看到這裡,各位應該已經深切體認到,我們能在音響系統上聽到那麼多優秀的錄音,是如何地得來不易了吧!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2013/10/18 15:18
編輯 刪除 回覆 舉報 回頂部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