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vid Audio KAYA S12書架式喇叭終於正式推出,設計總監Laurence Dickie再次實現精彩技術突破
Hi-AV編輯部 2020/9/29 23:43
Vivid Audio KAYA S12書架式喇叭終於正式推出,設計總監Laurence Dickie再次實現精彩技術突破

相信常逛《Hi-AV影音網》的朋友對於Vivid Audio以「家」為名的KAYA系列喇叭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KAYA系列在2018年5月德國慕尼黑音響展做全球首度公開,隨後本站做過全系列的「燒機深入研究」剖析,去年8月Vivid Audio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Philip Guttentag先生來台介紹KAYA系列書架式喇叭時本站也做過專文報導,KAYA系列不但是承繼旗艦GIYA系列技術之作,而且圓潤的外型與聲音表現都有非凡的吸引力。

不過,或許記憶力夠好的朋友會對「KAYA S12」這個型號感到疑惑,因為無論前年5月首度公開或去年8月Philip Guttentag介紹時,Vivid Audio KAYA系列裡唯一的書架式喇叭型號都是S15,難道現在KAYA系列又多了一款更小的S12嗎?(因為KAYA系列型號的數字就是其音箱內容積公升數)並非如此,因為經過長時間的推敲與焠煉,設計總監Laurence Dickie再次實現精彩的技術突破,將KAYA系列的書架式喇叭造得更小,卻仍有45Hz(-6dB)低頻延伸且同樣具備Vivid Audio標誌性的「錐形導波管」設計!

Vivid Audio官網的KAYA系列專屬頁面裡,可以發現除了前年8月就已正式亮相的KAYA 90、KAYA 45、KAYA 25等三款落地式喇叭,在頁面上不僅書架式喇叭型號由KAYA S15變成KAYA S12,唯一尚未正式發佈的中央聲道型號也由KAYA C25變成KAYA C35,由原本兩音路架構僅配備一支高音與兩支100mm中低音,改為高、中音單體各一支再搭兩支更大尺寸低音單體的3音路4單體設計。換句話說,KAYA系列的書架式喇叭較原本設計縮小了,但中央聲道音箱內容積卻改為比原本多了4成。如此一來,消費者將更容易以全套KAYA喇叭建構多聲道家庭劇院,即使左右聲道採用最大的KAYA 90也沒有問題。
Vivid Audio在KAYA S12新品發佈的專業媒體資料裡表示KAYA S12的研發是一場「革命」(Evolution),因為KAYA S12的體型實在太小(是Vivid Audio最小的喇叭,高480mm、寬250mm、深270mm),卻又要有與KAYA系列及旗艦GIYA系列落地式喇叭同樣的指數型「錐形導波管」設計,實在是太難了!上圖所顯示的由左至右是KAYA S45的音箱結構與KAYA 12由Axisymmetric absorber、Distorted Axisymmetric absorber到最終取得專利的Omni-Absorber「錐形導波管」架構進展過程。
眾所周知,Laurence Dickie延續當年設計B&W「鸚鵡螺」旗艦喇叭技術並改良運用於Vivid Audio的「背波吸收管」(Tapered Tube)單體,是該廠獨特且好聲的關鍵特點,雖然沒有如同GIYA系列外露的「背波吸收管」,但KAYA系列其實是將它們隱藏在音箱之內了。上圖所示為KAYA 45的音箱截面,左側低音腔室上端的圓弧形隔板與所連結的尖端空間(紅色區域),就是KAYA 45喇叭低音單體的「背波吸收管」。那麼中音部分呢?所需的「背波吸收管」長度比安裝中音單體處的音箱深度長,Vivid Audio並沒有把「背波吸收管」往下彎折,而是採折疊式向內部單體中軸處彎入(請看上圖右方本站塗為紅色所顯示之區域)。如此一來,既可維持KAYA系列更接近現代雕塑品的外觀,又可將對音樂重播極有幫助的「背波吸收管」隱藏其中。
Laurence Dickie研究發現一般低音反射式音箱無可避免會在幾個特定頻率產生多餘諧振,諧振頻率、強度與數量會隨音箱尺寸及低音反射管設計有些變化,但總是無法完全消除。但只要運用設計得當的「背波吸收管」,就可將這些特定頻率諧振消弭到幾乎蕩然無存的程度,這是Vivid Audio與Laurence Dickie堅持音箱結構要有「背波吸收管」的原因。唯有如此,方能得到最精準的音樂重播。不過,要怎麼將「殘餘」的特定頻率諧波(請看上圖紅色圈內)完全消除呢?追求完美的Laurence Dickie仍然不停地在思考。
不同於落地式架構的KAYA 90、KAYA 45、KAYA 25音箱內有足夠的空間容納,KAYA S12的內容積實在太小而使得「背波吸收管」的長度不夠長,光是用「一條尾巴」並無法將中低音單體振膜的背波完全吸收,怎麼辦呢?一條不夠,假使增加為六條呢?Laurence Dickie於是想到了「軸對稱吸收器」(Axisymmetric absorber)的音箱結構,就像是在大碗裡再放入一個口徑較小的碗,兩者之間的空間再以六片放射狀格板切開,如此一來音箱背板內部與內層的半球體之間,就有了六條「背波吸收管」,如此一來相同的音箱體積就得到高出許多的振膜背波吸收率,請看上圖右側的瀑布圖是不是變得非常乾淨?
但上圖是只針對中低音單體的設計量測,但KAYA S15是兩音路架構,正圓球體在前障板沒有地方可裝設高音單體,於是Laurence Dickie必須將KAYA S15音箱在垂直方向拉長,整體變成上圖類似蛋型的模樣,音箱背面的「軸對稱吸收器」也必須因應改為各個「肋條」長度曲率各異,六條「背波吸收管」不完全一致的設計,但經過電腦模擬量測結果還是很完美。

不過,KAYA系列全都是類似「西洋梨」的形狀,倘若KAYA S12做成「蛋型」未免顯得格格不入,因此仍需要進一步修整為「上尖下廣」的曲線。Vivid Audio發給專業音響媒體的電腦模擬圖是上圖左半部的模樣,乍看那些紅色、果綠、淺藍與藍紫色的色板,各位一定搞不清楚有什麼含意,其實Vivid Audio所想傳達的是每條「背波吸收管」的形狀不同、而且通道口徑由寬至窄的連續變化。

上圖右半部是我們從《SoundStage!》到Vivid Audio原廠專訪Laurence Dickie的影片(附在本文最後面)所擷取出來的,Laurence Dickie正以電腦螢幕上的模擬圖解說KAYA S12的音箱結構,我們可以看到中低音單體後方有個低音反射管,中低音單體的背波會沿著綠色的「內碗」由中低音背面中心向各方位發散,到達「內碗」邊緣時再透過肋條分為左右兩側各五道寬窄、長度都不同的「背波吸收管」發散背波能量,Vivid Audio稱其為「全方位吸收器」(Omni-Absorber),並為此設計申請專利,KAYA S12完美的最終型態終於現身!

Vivid Audio為KAYA S12設計了有著三根外張圓弧、猶如樹枝般的專用喇叭架,另售的掛架則是以底座後方的彎曲圓柱固定KAYA S12本體(看起來似乎可以調整KAYA S12前障板的發聲朝向),因此KAYA S12除了可單獨做為KAYA系列裡最小巧的書架款用來聆賞音樂,也可搭配KAYA系列其他喇叭做為多聲道家庭劇院的環繞聲道使用。最後,就請各位點擊觀看下方這段《Soundstage!》的原廠專訪影片,可以對Vivid Audio的KAYA S12喇叭設計與製作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Vivid Audio KAYA S12主要性能規格
  • 形式:2音路2單體揚聲器
  • 箱體:聚氨酯RIM反應射出成型
  • 外觀:鋼琴黑、珍珠白、尊榮灰
  • 訂製色:可以客製箱體顏色
  • 高音單體:D26直徑26mm加載型合金振膜及錐形導波管
  • 中低音單體:C100D直徑100mm合金振膜
  • 低音負載:增強低音反射的指數型「錐形導波管」
  • 靈敏度:87dB/ 2.83Vrms@ 1m
  • 阻抗:8歐姆(最小5.3歐姆)
  • 頻率響應:45Hz- 25kHz, -6dB
  • D26高音單體延伸頻寬:最高44kHz
  • 諧波失真(第二 / 第三諧波):頻率範圍內低於0.5%@1W
  • 分頻點:3,000 Hz
  • 建議擴大機功率:25瓦- 125瓦
  • 尺寸(高×寬×深,mm):400×237×254
  • 淨重:6公斤(每支)
  • 運輸尺寸(高×寬×深,mm):480×250×270
  • 運輸重量:8公斤(每支)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