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熱新品研究室】獨家三度空間音場處理、11.2聲道配置,Yamaha CX-A5000+MX-A5000分體式環繞擴大機
Hi-AV編輯部 2013/11/29 12:06

看到標題裡的「11.2聲道配置」,或許有些家庭劇院玩家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因為自從2009年年中DTS公司推出DTS Neo:X音效處理(詳細請點擊參閱本站的原廠專訪報導)後,兩年多以來各廠牌中高階環繞擴大機就都具備11.2聲道音效處理能力;不過,您可知道:當前各廠牌的一體式環繞擴大機,即便具備11.2聲道處理能力,但受限於機箱體積,內部通常都只有9聲道後級,真要完成11.2聲道配置都必須再加上一部立體聲後級才行。此外,其他廠牌的11.2聲道配置,是以前方左、中、右三聲道,加上側環繞、後環繞、 Front Height、Front Wide以及兩支超低音而來,這與Yamaha的11.2聲道配置前後上方各有一對效果喇叭的方式不同,也由於Yamaha在「上層」有四支喇叭,相對於其他品牌僅有Front Height喇叭在上層,確實更能營造優異的三度空間音場!

還有,剛剛提到其他廠牌都是近兩年才推出11.2聲道環擴,但Yamaha可是早在六年前(2007年)所推出的前代旗艦DSP-Z11就擁有11.2聲道處理能力了(並且還內建11聲道後級)。事實上,Yamaha早在27年前的1986年就率先推出DSP-1音效處理器,當別家環繞擴大機都只有5.1聲道音效時,1990年Yamaha就推出7.1聲道的DSP-A1000(日本國內型號AVX-2000DSP),2004年更率先推出9.2聲道配置的DSP-Z9環繞擴大機。從以上的歷程解說,各位當可體會到Yamaha在多聲道環繞處理器技術的領先群倫。有關Yamaha DSP-Z11的詳細剖析及歷代Yamaha環擴旗艦之演進,本站於五年多前開站時就曾做過「名廠大搜密」專文剖析,各位可點擊這裡查閱。至於本文主角CX-A5000環繞前級與MX-A5000 11聲道後級,則是Yamaha於1991年所推出的AVC-3000DSP及AVM-3000之後,暌違22才推出的新一代分體式旗艦環繞擴大機,究竟它們有多麼強悍,請詳閱以下的剖析。

搭載獨家Cinema DSP HD3音效處理技術的CX-A5000環繞前級

CX-A5000環繞前級的外觀看起來與一體式環繞綜擴旗艦RX-A3030很相像,但由於機箱內只需容納前級部分,無論電源供應之充裕、電路板之抑震及整體聲音性能都更好。
CX-A5000環繞前級所配備的Cinema DSP HD3音效處理技術延續至DSP-Z11(HD3念法為HD Cubic,Cubic代表立方體三度空間),當其他廠家的11.2聲道「後半場」僅有側環繞與後環繞喇叭時,Yamha的Cinema DSP HD3技術多了後方高處接近天花板的Rear Presence後方效果喇叭,與前方高處的Front Presence效果喇叭合力演繹「上方音場」,與在「中層的7支喇叭和下層的兩聲道超低音,共同營造出包圍感更好且上方音場及垂直移動更棒的「三度空間音場」。
從實際的喇叭配置照片,可以清楚看到「高高在上」的Rear Presence後方效果喇叭,與中層的側置環繞及後環繞之高度差。
Yamaha Cinema DSP HD3音效處理技術的前方Front Presence效果喇叭,安裝位置看起來與DTS Neo:X的Front Height喇叭很近似,它能有效增進前方音場的深度及高度方面的定位層次,但由於Yamaha Cinema DSP HD3系統在視聽室後上方還有一對Rear Presence,這四支Presence效果喇叭就能構成更緊密具體的「上方音場」。
從這張取下頂蓋的照片,可發現CX-A5000機箱正中央有一道「橫樑」,它與左右兩側板構成「H型結構」,大大增強了機箱整體的剛性。前方中央有「Yamaha」字樣的是音頻電路的電源變壓器,外表看起來像是環形變壓器,但其實那是作為屏蔽的鍍銅鋼罩,裡面是EI型電源變壓器。機箱後半部數位電路主板下方有交換式電源,負責供電給影像電路、數位視訊與面板顯示幕。由於少了後級所需電源、放大電路及散熱片等物件,使得音頻電路所受到的干擾更低,對音質的純淨度非常有幫助。
CX-A5000的機箱側板是以鋁合金材質製成,無論視覺的美觀或撫摸的觸感都非常好。
CX-A5000機箱底板正中央有特殊的「第五隻腳」,它是由特殊樹酯聚合材料所製作的,有助於將機箱的震動導出。
CX-A5000的數位類比轉換部分,採用兩顆ESS SABRE 32 Ultra DAC ES9016S,讓11.2聲道都具備192kHz/32bit的數位類比轉換性能。
CX-A5000配備七組HDMI輸入及兩組HDMI輸出,其他輸入端子十分豐富齊全,背板最下方11聲道的平衡輸出端子一字排開,看起來相當壯觀。
這是CX-A5000的11聲道平衡輸出電路板,所使用的XLR端子是Neutrik的鍍金製品,用料實在非常高級。
如同其他Yamaha AVENTAGE系列的設計一般,CX-A5000在前面板顯示幕底下設有蓋板,平常可將眾多操作按鍵與輸出入端子隱藏起來,只留下左側的輸入訊源及右側的音量控制旋鈕,使得視覺感受極為清爽。其中USB端子對應iPhone、iPad與iPod,也可外接FAT16或FAT32的隨身碟或硬碟,直接播放儲存其中的數位音樂檔案。其次,右下方的HDMI端子也支援MHL,用家倘若有對應MHL功能的Android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透過MHL專用連接線就可把數位音訊(最多7.1聲道編碼)及視訊(可達Full HD解析度)傳送給CX-A5000播放。(本機參考售價為新台幣100,000元)

推力充沛的11聲道後級MX-A5000

MX-A5000的機箱比一般環繞擴大機壯碩許多,面板正中央下緣有一大型的電源按鍵開關,相當醒目。對了,從這個角度,也可清楚看到機箱底板中央的「第五隻腳」。(本機參考售價為新台幣110,000元)
MX-A5000為內建11聲道功率放大之後級擴大機,備有平衡及非平衡輸入端子,11聲道放大電路分配於左右兩側,一邊為六聲道、另一邊為五聲道,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其喇叭端子為扎實的高級製品,使用黃銅為材質並在表面鍍金防止氧化。
MX-A5000的機箱同樣為「H型結構」,左右兩側各有一鋼板貫穿前後,將電源電路及音頻放大圍在裡面,左右兩側功率放大的散熱片在鋼板外朝內安置,可以強化對電源變壓器的屏蔽效果。對了,本機每聲道功率放大使用一對Toshiba 2SA2121/2SC5949推挽輸出,不僅頻寬高達25MHz,最大功率輸出更達每聲道280瓦(6歐姆負載,JEITA規範)。
MX-A5000配備大型的環形電源變壓器,以提供11聲道後級充分的電能,電源變壓器後方的兩顆濾波電容是Yamaha特別訂製的,每顆容量達27,000㎌,Yamaha在它們下方還加了厚達1.6mm的「內底板」以提升抑震效果。至於左右側垂直設置的是放大電路前段的穩壓電路板,每邊都有兩枚金色的10,000㎌/25V規格的Nichicon音響專用電解電容作濾波處理。當然,各位應該也注意到電源供應部後方有一片鋼板,用來連結左右兩側串穿機箱前後的鋼板,來形成強固的「H型結構」了。
這是MX-A5000的平衡輸入電路板,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塊(六聲道輸入),另一塊則為五聲道輸入。
這是MX-A5000後級的11聲道輸入端子群,每組都有平衡與非平衡的切換開關,此外除了上排中央的CH.1(設定連接中央聲道喇叭)之外,下排六組輸入都有CH. SELECTOR聲道切換可切換對應兩個不同聲道,可以讓用家很彈性地充分運用每一聲道的放大。例如,用家的家庭劇院系統假使僅配備5.1或5.2聲道,就可讓五聲道喇叭都使用Bi-Amp驅動,甚至下排中央的兩組CH.4還可都切換為CH.1,用家倘若想使用三支中央聲道也行!
Yamaha CX-A5000及MX-A5000這套分體式環繞前後級擴大機,最麻煩之處應該就是接線了,除了各自要有一條電源線供電之外,MX-A5000後級要有11組喇叭線送到喇叭,而兩部器材之間也要有11條訊號線連結(如果可以,當然盡量使用平衡線)。幸好,Yamaha對於CX-A5000及MX-A5000背板的端子配置相當整齊,即使對應聲道數多達11.2,只要按部就班連接就不會有問題。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