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影音人物誌

獨家!曹醫師深入訪談及影音經驗分享

儘管經由這幾篇深入專訪,各位對曹醫師的各種調音秘技應該都很熟悉了,但透過照片我們只能見到「結果」,對於一些較全面性的概念並無從得知(換句話說,就是「見樹不見林」啦)。為此,曹醫師史無前例地接受我的「拷問」,將他數十年來於音響及視聽系統的豐富經驗分享給大家。由於本次專訪報導歷時甚久,在半年間我造訪曹醫師視聽室先後超過十次之多,許多疑問是在觀賞體驗系統時提出的,有些時候則是在「課間休息」時所談到的。因此,以下專訪雖然以問答的形式呈現,但實際上曹醫師回答部份有些是彙整曹醫師的多次回應得來,文字也經我修飾過,並非是曹醫師直接回答的內容紀錄。

問:曹醫師無論對兩聲道或多聲道系統都有很深入的體驗,您怎麼看待這兩者?曹醫師會將兩聲道音樂CD以多聲道處理播放嗎?
答:儘管高價的兩聲道Hi-End音響在音質表現上可能更好(尤其是資訊量豐富的SACD),但無論如何包圍感及現場感都無法與多聲道相比(即使將影像關掉,只比聲音部份),建構一套優質多聲道所需的花費遠遠低於兩聲道系統,而且只要調整妥當,整體表現很有機會超越數倍價格的兩聲道系統,隨著多聲道音樂軟體更普及(例如多聲道收錄的現場音樂會BD光碟),多聲道系統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
將兩聲道處理成多聲道聆聽,對環繞擴大機來說並無困難,但音樂CD僅具備44.1kHz/16bit規格,蘊藏資訊量不夠豐富,處理成多聲道聆聽並沒有明顯好處。換成高規格的兩聲道SACD或DVD-Audio,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假使整套多聲道音響系統調整真正到位,播放同一曲目SACD的兩聲道錄音並處理成多聲道,甚至要比直接播放SACD上頭的多聲道格式聲軌更好(但前提是多聲道系統調整一定要夠精準)。目前絕大多數多聲道用家都以觀賞電影為主,但實際上用來聽音樂對系統精準調整的要求要高得多,特別是大型交響樂的現場演出,包括整個樂團、音樂廳的空間感、觀眾群的位置與包圍感等,稍稍不對就很容易抓出破綻。一套多聲道系統假使在重播高水準錄音時做得好,拿來播放電影絕對更沒有問題。

問:曹醫師的空間是兩聲道與多聲道共用的,在環境的聲學處理上,兩者各需要把握哪些原則(吸音與擴散)?有互相衝突的地方嗎?
答:基本上對於空間的聲學處理,兩聲道只需要關注「前半場」與第一反射區,但多聲道系統由於多了側方及後方環繞喇叭,而且都是貼牆擺放的,因此整個視聽空間的聲學處理都很重要。一般常見的問題是「後半場」的吸音不足,使得籬牆很近的環繞喇叭在牆面有太多的反射,讓聲音的精確度與定位受到影響。不過,無論「前半場」或「後半場」都必須注意吸音及擴散的均衡,過度吸音與過度擴散都不行,比如一個視聽空間要是放滿了擴散板,通常音場的深度、音像的凝聚力與整體的衝擊力都會受到影響。如果像我一樣,空間是兩聲道與多聲道共用的,由於上百吋的銀幕是很大的反射面,就必須努力讓兩種使用狀況(銀幕拉起或放下)都調整到取得最佳狀況的平衡點。

問:由於前端器材功能及特性有差異,左右聲道喇叭應該是兩聲道與多聲道有交集之處,是否作為多聲道系統之左右聲道喇叭,其要求要比純粹兩聲道還要高?
答:無可避免,多聲道喇叭系統除了聆聽音樂之外,也會用來觀賞電影。但電影音效的動態需求比純聽音樂要高得多,因此對喇叭的承受功率及最大音壓性能格外要求,比如我過去用的Genesis One四件式喇叭系統,中高音承受功率就無法滿足多聲道所需,但現在TAD Reference One則完全沒有問題。

曹醫師購入dCS Scarlatti系統與soulutio前級後,來到總代理傑富國際的展示中心聆聽,原本這裡的Hansen Audio The King V2喇叭(詳細介紹與器材評鑑報導請見其【影音終極百科】專屬頁面)在dCS Scarlatti頂級數位訊源soulution旗艦前後級的推動下,已經有相當優異的聲音表現。請各位特別注意soulution單聲道後級外側這兩塊紅色及灰色的R-T-F-S,這是曹醫師到傑富國際這裡聆聽之後建議加上的。神奇的是,雖然只加上這兩塊吸音擴散板,整套音響系統的動態、頻寬、細節與音場表現立即躍進不少,很難相信曹醫師初次到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聆聽,立即就能提出「一針見血」的精準改善建議,之後當我到這裡採訪時,傑富國際羅老闆還親自移動R-T-F-S讓我比較差異,感受確實十分神奇。印證曹醫師的調音功力確實不凡!

問:像曹醫師這樣兩聲道與多聲道合一的配置,是否要先將左右聲道喇叭的擺位決定好,再來作多聲道喇叭系統的設定調整?我很訝異曹醫師將Genesis One移走後,如此巨大的環境改變,竟然還能不動喇叭擺位,僅以空間條件調整來處理,上次曹醫師到「傑富國際」那裡,也只是在喇叭後方加兩個R-T-F-S吸音調音柱,就讓聲音有戲劇化的提昇。
答:沒錯,左右聲道也是多聲道系統的基礎,一定要先搞定,後續才能妥善加入中央聲道與環繞聲道。我們有時在一些音響展展房裡,會見到由於空間問題而將左右聲道不對稱擺放的狀況(例如兩支喇叭Toe-in的角度不同),但那只是權衡之計,真正在自家設定音響系統,左右聲道箱對於主聆聽位置一定要絕對對稱,無論高度、Toe-In的角度、和皇帝位的距離、甚至喇叭自身的水平都得嚴格要求,其實我視聽室的喇叭背牆也不是絕對對稱、有一邊深度略深一點點,但仍要以主聆聽位置為準,去設定左右聲道喇叭。至於左右環境不對稱的問題,則應該由後續的空間吸音及擴散處理去修正。此外,在多聲道部份,中央聲道一般多是高音居中、兩支中低音分列左右兩側的設計,此時中央聲道擺得「正不正」是非常重要的,務必要讓左右兩側單體與皇帝位的距離相等。
將Genesis One移走之後,來自TAD Reference One側後方的反射音確實減少許多,低頻甚至全頻段的平衡都改變了,以絕大多數音響迷的直覺或習慣,一定會去改變TAD Reference One的擺位來因應。不過,我這邊由於地板有高低兩階,聆聽位置幾乎無法改變,目前與TAD Reference One的相對關係是最佳狀態,因此就不去改變它的擺位。那麼,要如何去處理聲學環境的變化?我們所聽到音響系統對音樂的重播,是直接音與反射音的總和,透過改變反射音與其他環節的調整,自然可改變整體的聽感。以「傑富國際」那裡來說,原本的聲音表現就已經不錯,只是背牆的反射音略多,放上兩根R-T-F-S吸音調音柱吸收一些中高頻,就能讓低頻顯得豐富渾厚且紮實許多,原本偏高的音像也能沉穩到正確的高度。假使只是把喇叭後推來增加低頻,中高音的反射同樣會增加,背牆反射音過強的問題沒有解決,就不能達到最佳狀況。
聆聽環境不做適當的處理,只憑喇叭擺位甚至更換器材搭配來改變聽感,很容易掉入不斷換機的漩渦之中,而且也無法發揮器材的最大潛質。就算恰好矇對了與現在環境相配合的系統配置,那也只是在扭曲環境下所得到的。所有對音響(無論兩聲道或多聲道)有心的玩家,都應該將視聽空間視為最重要的音響器材處理。

問:當一件器材表現不甚滿意時,通常曹醫師會先由墊材或線材的搭配嘗試改善?種種調音手法是否仍有侷限之處?
答:我會先由墊材作處理,之後再由線材搭配調整。墊材不光是抑震的作用而已,無論任何器材的水平都很重要,尤其是黑膠唱盤、CD唱盤或BD錄放影機、BD播放機等有「會動」元件者。包括器材、線材的抑震或「重物壓頂」等調音手法,都能對整體聲音表現有助益;不過,對於「音質」的提昇則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滿分設定為100分,依我的經驗,調音手法最多能達到約40分的程度,要再更好就得仰賴器材更優的本質,只不過這通常只有更「高貴」的器材才擁有。就好比技藝高超的廚師,給他一般的食材也能烹調出不錯的美食,但倘若高級食材在手,同一位廚師方能端出最極致的料理。

曹醫師對器材的調音採「由內而外」的方式,先將器材本身的問題解決妥善,才從外部搭配的支援去處理。因此,曹醫師會優先以各種不同墊材、適當重量物件壓制等方式去改善器材的本質,之後再來搭配不同的線材來徹底提昇性能。

問:在曹醫師的經驗裡,各式線材包括電源線、數位線、訊號線、喇叭線,通常哪種的影響比較大?同樣一組線材,例如電源線或訊號線,優先使用在哪個環節會有較佳的效益?
答:各種線材的搭配使用,我通常會由電源線開始嘗試,接著是訊號線。無論電源線或訊號線,一般也都會優先使用在前面的環節。

問:有關墊材的使用,有些人主張要頂在器材的角落,有些人則偏好放在器材原有的腳座之下,是否有一定的原則依循或因器材而異?如果是三點式擺法,有些人偏好前一後二、有些人偏好前二後一,是否依據器材的不同而有差異?另外,如果遇到器材本身重心偏一側者,要怎麼去擺放?
答:墊材的使用以水平及穩固為第一,像是三點式的擺法,由於器材的重心有時會偏於一側,正三角形放置反而會讓器材處於偏向一側的狀況。也由於重心正好位於器材正中央的情況很少,無論三點或四點式擺法,規規矩矩擺對稱的話,各個墊材承受的力量並不見得相等,此時適度調整位置可能較好。其實墊材的使用沒有絕對性,也會受到系統其他設備現況的交互影響(例如某項墊材通常能讓低頻收緊,但如果現在系統低頻已不夠豐厚,用上反而是負面的),有時複合式的使用方式(例如軟墊材底下加一層硬墊材,反之亦然)也會帶來驚奇的效果,一切都得耳聽為憑。

這兩張照片是同一時間拍攝的,有注意到「不尋常」之處嗎?沒錯,左右聲道Pass X600.5後級底下墊材的位置是不同的!不是說左右應該要對稱處理嗎?怎麼會這樣弄?其實這樣做很正常,曹醫師視聽室左右牆面既然不對稱,左右後級墊材當然也不見得會有相同的放置位置,要怎麼決定?曹醫師已經說了:用聽的!

問:音響系統的調整,曹醫師最注重或者調整的重點順序為何?兩聲道及多聲道有不同之處嗎?
答:兩聲道是多聲道調整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包括全頻段在內的整體平衡感、正確的音場與音像高度、以及紮實的形體感,能夠做到這樣,不僅音樂耐聽傳真,整體的調整也到很高完成度的境界,剩下的就是依照個人不同的喜好去微調。常聽見有些系統音場的層次與高度是不正確的,或是人聲空有嘴形而沒有形體,音像漂浮在空中或歌手像是蹲著在唱歌,這些都表示系統調整還有很大的問題。假使能做到以上所提幾項重點,就像是一位身材勻稱、身形線條漂亮的美女,即使只是穿著居家休閒服,依舊能展現優美的體態與氣質;否則基本的音場及形體比例不對,即使高音再飄逸、中頻再飽滿、低頻再雄偉,都只能靠濃妝豔抹吸引一時的目光焦點,這樣的音響系統也無法對各類型音樂都有正確完善的重播。
兩聲道音響系統調整時,我建議不能拿SACD或高音質音樂檔案為標準,而是要先以音樂CD為調音準則(內容當然要包含各類型的音樂),否則不容易將系統調整至真正精準。當兩聲道調整妥當之後,再來擴展到多聲道,逐步針對中央聲道、環繞聲道與超低音一一審視,各個聲道音色的一致性、彼此間的連貫性、以及超低音與各聲道的銜接都很重要。整體來說,多聲道的調整確實比兩聲道複雜,但由於數位聲音處理技術的進步,不但音質性能持續增進中,在器材設定調整的範圍及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協助影像調整的軟體,上面這個灰階圖是很普遍的測試圖之一。

問:有關影像的調整,市面上有很多調整參考軟體,曹醫師會使用它們來作初步的微調嗎?或者都以自己選定的熟悉畫面片段來調整?
答:我從三槍投影機時代就開始關注高畫質大畫面,迄今相關經驗已超過二十年,那個時代市面上根本還沒有所謂的影像調整參考軟體。一直以來,我都是以市面上最好的大尺寸電視(至少兩部)為標準,以自己所熟悉的優異影像片段,在大尺寸電視上調整到色彩最飽滿、色階最豐富、對比最鮮明、物件最立體的程度,再以此為基準去調整投影機所投射的大尺寸畫面。目前市面上的影像調整參考軟體,我認為所調整出來的畫面都太平淡,像是有機食物般欠缺自然的色澤與清甜,因此還是以自己所熟悉的畫面為基準來調整,這種作法的好處是由於每段影像都像是自己熟識的好友,調整稍有變化、是好是壞,都很容易一眼就看出來。當然,挑選用來作為調整基準的畫面要夠豐富,各種不同的光線、材質、明暗度都要囊括,調整時才不會有所偏頗,這些畫面片單也非一成不變,隨時都有所增減。

 

(請點擊下方各頁面分頁繼續閱讀)

第一頁:概論篇
第二頁:比現場更現場的兩聲道與多聲道音樂重播?
第三頁:TAD-R1與全球唯一TAD中央聲道
第四頁:dCS Scarlatti數位訊源系統與soulution 721前級
第五頁:整塊鋁錠車製而成的Telos超重量級電源排插
第六頁:曹醫師中了線材毒品Siltech線材的毒
第七頁:神奇的義大利A.R.T.調音錐
第八頁:以Denon為核心的多聲道系統與兩聲道之整合
第九頁:JVC DLA-X9投影機帶來絢麗的3D影像世界
第十一頁:永無止境的前進步伐:推薦DVDO、Antelope、Esoteric、Meridian Sooloos、Denon、MSB、A.R.T.、Monitor Acoustics與Siltech

頁面: « 1 ... 6 7 8 9 (10) 11 »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造訪蔡克信醫師的新聆聽室:更紮實的聲音密度與更活生的音樂表情 >>
<< Estelon XA‧Orpheus Privilege‧Ayre DX-5進駐,蔡克信醫師音響境界再登巔峰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