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名廠大搜密

作者:廖斐森

 

2014丹麥Gryphon原廠專訪報導內容快轉列表

 

前面提到,擁有上千捲盤式錄音母帶的Flemming在創立Gryphon公司之前,其實自身所使用的音響器材都是真空管機,那是由於他覺得市面上的晶體機音響聲音表現普遍都不夠好。但經由Gryphon首款製品「Head Amp」MC唱頭放大器的開發,他發現純A類放大、無負回授、DC直接交連與超廣的頻寬特性,就可以讓晶體機的相位失真降到極低,從而得到接近真實的理想音樂重播表現,這也是之後Gryphon製品所奉行的最高設計理念。既然連輸入訊號微小到1mV以下的MC唱頭放大器都能精準放大,那麼輸入電壓百倍以上的前級或後級擴大機,自然就更沒有問題囉。於是,Gryphon從1989年推出的XT前級與1991年問世的DM100後級開始,開啟了他們在Hi-End音響市場揚名立萬的新頁。

 

二十餘年來,Gryphon旗艦等級的前後級擴大機始終有著不流於俗的高辨識度,其原因不光是Flemming貫徹了所有Gryphon的外觀設計,在先後不同時期的產品上有特定的設計元素串連,而且由於Flemming以「真實重現音樂現場」為最高指標,因此許多設計要點成為「不得不然」的必要堅持,同樣也顯現為Gryphon產品的顯著標記。例如,為了提升聲道的分離度,讓左右聲道的串音降低,從而得到精準的音像及寫實的音場,無論前級或後級擴大機都要採「雙單聲道」(Dual Mono)放大架構,也讓左右聲道獨立供電勢在必行,因此Gryphon的頂尖前級都是電源分體式設計,後級部分雖然沒有分離式電源機箱,但電源變壓器都在「箱中箱」裡,左右聲道也都採用各自的電源變壓器,甚至從電源線開始就是左右聲道分開。

 

再者,由於採用純A類放大,Gryphon的頂尖後級都有巨大的機箱、巨大的電源供應,也為了維持放大電路電子元件工作之穩定,Gryphon後級的散熱片總是又大又重,不僅有很大的散熱面積,充足的質量也像大海一般,就算音樂有突然的大動態拉起讓功率晶體的溫度瞬間提高,也能很快地導入散熱片且同時維持電子元件溫度的恆定。以下,就讓我們由1989年以來Gryphon的各款經典名機,來認識Gryphon擴大機設計的精妙之處!

 

永遠將「真實音樂重播」放在第一位

1989年推出的XT前級,其主機箱及電源箱的前面板都是一塊厚厚的黑色壓克力板,從前面觀察會讓人以為它是兩個獨立機箱的設計,但是從這個角度看過去, 就會發現主機箱的左右聲道、電源箱的左右聲道,全都有獨立的機箱。因此,其實一套Gryphon XT前級擴大機共有四個獨立機箱。為何XT前級的機箱體積是他牌的兩倍大?Flemming在XT前級的研發階段,先後製作了多達七款原型機,經由不斷的嘗試比對,發現純淨充沛的電源供應是「傳真音樂重播」的必要因素,所以正式推出的XT前級電源供應,每聲道配備了36顆電容來得到高達28,000㎌的總濾波容量,這在他牌已經可以拿來製作60瓦功率輸出的後級了,真是誇張!而且XT前級的電源供應每聲道還有多達11級的穩壓處理。XT前級推出時Gryphon的「獅鷲商標」已經設計好了,不過是放在機箱頂板的後方,前面板使用另一種長橢圓形的金色商標。
1991年推出的DM100是Gryphon的首款後級,每聲道功率輸出為純A類100瓦(8歐姆負載時),是當時地球上輸出功率最大的純A類後級,超龐大的機箱與散熱片讓DM100一出現就轟動業界。但DM100儘管體形巨大,整體設計仍然很有藝術感,前面板特別鑲嵌了三塊厚壓克力板,底面透出紅色光芒的「Gryphon」也讓人印象深刻,DM100所使用的散熱片及前面板的正三角形開關,也延續到後續的後級與前級擴大機外觀,這就是Flemming口中所言串聯產品印象的「設計元素」。
DM100每聲道使用一顆1,200瓦的超大環形電源變壓器,每聲道功率級由一對48,000㎌的濾波電容供電,驅動級則由另外的20,000㎌電容供應,除了充沛穩定的電源外,放大電路設計與電路板等元件用料特別注重「寬廣頻寬」的達成。
Gryphon原廠的聆聽室架上擺放著眾多Gryphon的經典器材,左下角那部是DM100,其右側兩部是1992年所推出的Reference One單聲道後級,前面板的尺寸維持相同、兩支把手的尺寸與位置也一樣,還有那正三角形的開關也延續使用。DM100上方那格擺放著全球限量一百部的LE前級,其旋鈕是使用瑪瑙製作的,同樣是電源分體式設計。在照片中央最上方那格展示的是1994年推出的Bel Canto前級,電源供應縮小為兩個長條形機箱。
1994年推出的Elektra前級,超厚的壓克力前面板中央區塊有了凹槽變化,更有立體感。機箱同樣為電源分體式的四箱式架構,電源箱或主機箱前面板中央都有紅色的Gryphon商標亮起,各位應該也注意到了,Elektra的四顆旋鈕頂部有了正三角形的元素,正好可以和DM100立體聲後級與Reference One單聲道後級相襯。
這是Elektra前級主機箱的內部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左右聲道是完全獨立的,音量控制並非使用一般廉價的電阻器,而是由瑞士打造的24段級進式音量控制,無論在任何音量設定時,在音量控制這關都只經過一顆精密電阻,使其對音樂信號的損失降至最低(其實先前Gryphon第一部XT前級就這麼做了)。從照片裡也可見到Gryphon前級內部幾乎沒有配線,放大電路也由分砌式元件緊密構成、盡量縮短聲音信號的傳輸距離。每聲道主機箱左側有33顆小電容,那只是由電源箱傳來直流電源的儲存庫,就近供應給放大電路所需,主要的11級穩壓電源處理都在分離電源箱內,濾波電容總容量也由XT前級的28,000㎌再增加到40,000㎌,至於放大電路的純A類架構、超廣頻寬、DC直接交連與無負回授設計,當然還是延續下來。
再回來看看Gryphon視聽室的器材展示架,照片右側這排最下方是1995年推出的Antileon立體聲後級,同時還有單聲道版本Antileon Solo,展示架右側上方這兩部則是1997年推出與Antileon搭配的Sonata前級(當然還是電源分體式四箱架構),兩者面板的造型和先前Gryphon前後級有些不同,但依然可一眼認出。其實,Antileon可說是Gryphon後級設計的里程碑之一,從當時開始Gryphon新後級都是立體聲與單聲道版本同步推出,Gryphon後來新旗艦後級都是建構在Antileon的基礎上,而Antileon後級在2000年時進化為Antileon Signature版本,今年又將推出全新的Antileon EVO(Evolution),由此可見Antileon系列後級在Gryphon家族的重要地位。
這是Antileon立體聲後級內部的模樣,除了移去整部後級的上蓋,也拿走了前方電源變壓器獨立金屬機箱的上蓋。事實上,這樣的內部架構,從Gryphon第一部後級DM100就是如此,後續的Antileon Signature、Mephisto或Antileon EVO都相去不遠。左右聲道各自獨立的環形變壓器背對背鎖固在一起,金屬箱內還填滿了環氧樹酯固定並吸收變壓器的震動。四顆大型濾波電容負責功率晶體的供電,它們的地端就直接以超厚銅板連接到喇叭輸出端(Gryphon之後的後級擴大機都是如此),驅動級電路另外有成群的小電容負責供電,甚至DM100、Antileon、Antileon Signature與Antileon EVO後級所使用的散熱片也是相同的。
Antileon Signature立體聲後級與Antileon Signature Mono單聲道後級在2000年推出,去除了前面板的兩支把手,頂蓋及前面板的設計都更為細膩豪華。過去DM100與Antileon後級的功率輸出為純A類100瓦(8歐姆負載時,Antileon Solo單聲道後級為150瓦),Antileon Signature與Antileon Signature Mono則提昇為純A類150瓦(及175瓦),Antileon Signature立體聲後級使用40顆高輸出雙極性(bipolar)功率晶體,功率級的濾波電容總容量增大為440,000㎌(Antileon Signature Mono單聲道後級數值都加倍),同樣堅持無負回授、DC直接交連與超廣頻寬(達到350kHz,前一代Antileon後級為250kHz)。
這是Antileon Signature立體聲後級取走上層外頂蓋的模樣,可以發現內部還有一層內頂蓋,電源濾波電容也改為較小多個併聯,以取得更快的供電速度。一般擴大機品牌在推出立體聲與單聲道後級版本時,通常都採用兩組放大電路橋接的方式處理,理論上輸出功率可以增加為四倍。但是您仔細瞧瞧過去Gryphon後級的立體聲與單聲道版本的輸出功率規格,Antileon立體聲後級與Antileon Solo單聲道後級分別為純A類100瓦及150瓦(8歐姆負載時)、Antileon Signature立體聲後級與Antileon Signature Mono單聲道後級則分別為純A類150瓦及175瓦(8歐姆負載時),都只增加了一點點,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橋接處理會讓噪訊也增為四倍,當然會嚴重影響音質與音樂重播,因此Gryphon後級的單聲道版本的電源供應與功率晶體數目都增加一倍,但功率晶體是採取併聯加上,如此雖然輸出功率只增加少許, 但失真及輸出阻抗都可減為一半,阻尼因數與電流輸出能力則是倍增,這才是提昇整體音樂重播表現的正途。
這是2000年時接續Sonata前級所推出的Sonata Allergo前級,也是同步推出Antileon Signature系列後級的最佳搭檔,外觀及性能都最為登對。
從背面觀察Sonata Allergo前級,可以清楚看到電源箱與主機箱都是左右聲道各自獨立的,機箱後方的腳座還使用腳錐來導震。
2006年推出的Mirage是Gryphon前一代的旗艦,在前一篇有提過它是電源箱、放大電路機箱及顯示幕的三件式設計,前方造型特殊的顯示幕可以和主機分離,以無線方式傳輸操控,這張照片是三個機箱合體的模樣,前面那支棒狀物則是另附的簡易型遙控器。
Mirage前級顯示幕的特寫,當然螢幕正中央會有紅色的Gryphon標誌透出。另外,主機箱頂板中央的三個圓孔中央還有藍色的LED燈光透出,在黑暗的音響室裡煞是好看。
從背後看Mirage前級,咦,底下的電源箱似乎還有分為兩半(但為何電源線插座僅僅一邊有?),而且上面的主機箱似乎左右聲道已經合為一體了?這個我們稍後再來研究,倒是可以看看Mirage主機箱的輸出入端子還真是豐富齊備,包括三組平衡輸入與兩組平衡輸出,另外還有一組RCA非平衡輸入,對絕大多數玩家而言已經很充足夠用了。
其實,Mirage的主機箱不是直接疊放在電源箱上的,這是主機箱底板後方中央「第三隻腳」的特寫,當顯示幕與主機箱結合時,這「第三隻腳」配合顯示幕左右兩側的腳,就可以讓主機箱跨在電源箱上放置,而且兩者不會相互接觸。
就是為了容納主機箱的「第三隻腳」,因此Mirage電源箱後方中央留有一道縫隙,上圖就是電源箱取下上蓋的模樣。咦,Mirage前級的電源箱沒有左右聲道分離哦?沒錯,Grypon沒有說明原因,但顯然是經過十餘年的研究後,Gryphon已經掌握了單一機箱仍不會讓左右聲道相互干擾的奧秘。我們可以看到Mirage電源箱內左右聲道共用一塊電路板,但各自有一顆大到可用在綜合擴大機的環形電源變壓器,左右聲道也各自有大陣仗的濾波電容鎮列。
這是Mirage前級主機箱內的聲音放大電路板,可以看到左右聲道完全對稱的結構,各區塊電子元件的排列超緊密,就是為了降低聲音信號的傳輸損失,值得注意的是,電路板中央那一塊面積很大的「地」,也可看出來Gryphon所使用電路板的銅箔厚度驚人,同樣也是基於傳真音樂重播的考量。
在Mirage前級推出兩年後的2008年,相對應的旗艦Colosseum Solo單聲道後級與Colosseum立體聲後級推出了。Colosseum是古羅馬競技場的意思,不過它的外觀並不是正圓,而是拉長的長橢圓形,上下兩端是厚度極厚的壓克力板,觸控方式的操控按鍵就在頂板上,而前後兩端聳立的則是內部鎖有功率晶體的巨大散熱片。Colosseum系列是Gryphon首款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一款「直立型」的後級,外觀圓潤優雅許多,所需要佔用的地板面積也比較小。不過,既然是Gryphon的旗艦後級,Colosseum系列當然依舊是純A類放大的超大功率設計,立體聲版本在8歐姆負載時每聲道輸出純A類160瓦(單聲道版本為180瓦),共使用48顆雙極性功率晶體,功率級濾波電容總容量340,000㎌,頻率響應範圍同樣高達350kHz。
此次我們到丹麥進行Gryphon原廠採訪時,正好遇到Colosseum後級的組裝,在這裡可以先放一些相關照片給各位看。原來雖然Colosseum後級的外觀是長橢圓形的,但內部實際安裝電路是在如同鋼骨大樓般的三層結構裡。儘管在內部,一般消費者根本看不到,但Flemming還是賦予了它很漂亮的內在,紅色的「鋼骨」顯得相當醒目吸睛,和黑色壓克力底座和頂板搭配起來,也正是Gryphon一貫的紅黑配色。Colosseum後級內部這三層如何分配呢?上下兩層各是一組放大電路的電源部分,最底下一層則劃分為左右兩半,各容納一組放大電路的驅動級電路板,至於兩組放大電路的功率晶體和散熱片,則在組裝時鎖固在前後兩端。
「鋼骨」最上面這個小空間用來安裝操控電路板,每個「電源層」除了兩顆藍色的超大電源濾波電容外,左右兩塊鋁板內夾的是一顆大型環形電源變壓器,各位可以注意到無論是內有電源變壓器的鋁盒,或者大型電源濾波電容底下的底座,它們與「鋼骨」本體之間都還有一層抑震腳墊隔著。上方的橘色金屬板是用來鎖固 Colosseum後級側板的,在其螺栓周圍有一圈黑色的橡膠抑震墊,可以降低側板的諧震。
Colosseum後級「鋼骨」結構最下層是驅動級電路的容納空間,中央有一塊黑色金屬牆豎起,兩組驅動級放大電路板剛好可以一左一右各鎖一塊。
這是等待裝上Colosseum後級「鋼骨」前後兩端的散熱片,所使用的雙極性功率晶體為Sanken 2SA1216與2SC2922,其實是Hi-End音響業界後級擴大機經常可見到的功率元件,但其他品牌無論如何都沒有Gryphon那充滿重量感與聲音密度的表現,由此可見Gryphon與Flemming的調音功力及音樂品味。

 

Pandora及Mephisto新旗艦前後級與火熱新品Antileon EVO後級

2011年對Gryphon而言是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研發多年的新旗艦前級Pandora與新旗艦後級Mephisto系列終於誕生了。上面這張照片就 是Pandora前級的模樣,當然它仍是電源分體的兩件式設計,外觀雖和Mirage略有不同,但依然一眼就可認出是Gryphon製品,主機箱中央超大的音量控制旋鈕也很特別。
當然,如同先前的Mirage前級一樣,既然Gryphon已經有把握左右聲道機箱不分立,並不會影響到最終的音樂重播表現,因此Pandora前級就是區分為電源箱與主放大兩個機箱而已。不過,為了延續過往Gryphon四箱式前級的視覺印象,再加上一般平面的頂板實在太單調,無法符合Flemming對美感的要求,於是Pandora前級的機箱頂板中央就有了一道半圓形的隆起。對了,電源箱除了左右聲道的DC直流電源輸出外,中央部分還有一組數位電路的DC直流電源輸出,這是先前Mirage與其他Gryphon前級所沒有的。
從斜上方這個角度看下去,就會發現主機箱前面板中央的大型音量旋鈕,和後方頂板中央這道半圓形隆起簡直是天造地設般,令人佩服Flemming的美學設計功力。對了,Pandora前級的左右聲道放大電路當然是完全對稱的,如果您將它與前面Mirgae前級內部照片作比較的話,就會發現電路的佈局和零件的排列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動。確實,Gryphon每次推出新旗艦機種,都只是在原本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做得更好「而已」,這也是為何這套Pandora前級與Mephisto後級新旗艦推出後,先前的Mirage前級與Colosseum後級只是退居二線,而14年前的旗艦機種Sonata Allergo前級與Antileon Signature後級也沒有退位。因為,它們與其他品牌的旗艦前後級擴大機相比,其實還是一點也不遜色。
這是Pandora前級的主電源箱,可以發現它當然還是左右聲道完全分離的(看看上面的背板照片,就會發現它要使用兩條電源線),數十顆濾波電容陣列確保供電之充沛,而電源變壓器不像以往使用環形變壓器,此次採用C-CORE電源變壓器也是值得關注之處。
Mephisto是與Pandora配對推出的新旗艦後級,從頂板中央那道半圓形突起和前面板中央梯形顯示幕,就可看出兩者「絕配」外表一致性。當然,Mephisto同樣有立體聲以及每聲道使用一個機箱的Solo單聲道版本,相較於Antileon Signature立體聲後級與Antileon Signature Mono單聲道後級的輸出功率(8歐姆負載時分別為純A類150瓦及175瓦),Mephisto後級再將輸出功率提昇到純A類175瓦(立體聲版本)與純A類200瓦(Solo單聲道版本)。
Mephisto後級單一機箱的尺寸是寬520mm、高340mm、深710mm,這比其他品牌以及Gryphon先前的後級都要巨大許多,單一機箱內的濾波電容總容量為為50萬Micro Farad、功率晶體總數為40個。關於Gryphon Mephisto後級本站曾經做過「火熱新品研究室」專文深入剖析,各位可點擊這裡查閱。此外,台灣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全球唯一的17.3聲道系統,前方三聲道喇叭使用Gryphon Mephisto Solo及Mephisto後級驅動已超過一年,關於Gryphon Mephisto後級精彩的聲音表現各位可點擊查閱這篇【超重量級家訪】Gryphon Mephisto後級進駐,士林曹醫師17.3聲道、24支喇叭系統火力全開!(點擊上圖可展開5,231×3,900超高解析度大圖查閱)
此次參訪Gryphon丹麥原廠,剛好也有Mephisto後級待組裝中,因此也能看到難得一見的Mephisto內部結構。
這是已經裝在機箱底板上的電源變壓器模組,所有的配線都由金屬盒內延伸出來。
兩顆電源變壓器先鎖固在一個黑色的金屬盒內,其下方再以特殊的抑震腳墊與底板鎖固在一起,降低磁力外洩及震動對聲音的影響。如果各位再回頭看看上面那張Mespisto後級內部的照片,就會發現電源變壓器金屬盒左右兩端與側板之間,也都各有兩個抑震墊相連。換句話說,整個電源變壓器金屬盒,透過底下四個、左側兩個和右側兩個抑震墊,相當於是懸浮在機箱之中的,可以相當程度地降低變壓器震動對放大電路的不利影響。
從頂部往下望,可以發現金屬盒內左右兩側各有一顆超大型電源變壓器,分別供應一組放大電路的用電所需,後續裝配時頂部還會鎖上一塊金屬板,讓整個電源變壓器模組與機箱內其他區域隔離開來。
後方架子上擺放著許多電源濾波電容模組,每個Mephisto後級機箱都配備一組,而每個模組的八顆電容都集合在一個ㄇ字型金屬底座上。
近看每個模組的八顆巨型Nippon Chemi-Con濾波電容,每顆容量高達56,000㎌/100V,兩排各四顆併在一起,中央兩根厚實銅板所串聯的,就是八顆電源濾波電容的負端,也就是全機的地線所在,厚銅板前端彎折處的兩個螺絲孔,就是Mephisto後級背板地端喇叭端子的連接鎖固之處。各位還記得前面所看到Antileon立體聲後級內部的照片嗎?沒錯,Gryphon除了Colosseum後級之外,從第一部DM100開始,所有旗艦後級都是相同的作法,相較市場上絕大多數後級都使用線材連接,Gryphon此種方式可大幅降低傳輸的阻抗。
如此巨大的電容是如何固定的呢?從ㄇ型金屬底座下方就可以看得分明了,它們是使用超大型塑膠螺絲穿過金屬板,從巨大電容的底部中央牢牢鎖定的。這麼一來,除了可以把巨大濾波電容群固定得很穩當,ㄇ型金屬底座經過抑震材料鎖固在機箱底板上,也可發揮隔震的效果。
前面提到Gryphon今年最新的後級擴大機力作,就是這部今年五月於德國慕尼黑音響展做全球首展的Antileon EVO後級(本站詳細報導請見這裡)。這部後級左右兩側的散熱片宣示了它源自Antileon與Antileon Signature系列後級的家族血統,但前面板的半圓弧形與梯形的操控顯示幕,又讓它與新旗艦Mephisto有了連結,究竟這部Antileon EVO後級是什麼來頭?
其實Antileon Signature系列後級雖然推出已有十四年的歷史,但各項性能在今日看來仍然一點也不落伍,而且作為當前Gryphon純A類後級最平價的機種,Antileon Signature系列的銷售狀況依然很好,為何Gryphon要在此刻進行改款呢?原因是此番推出Mephisto與Mephisto Solo後級,確實是Gryphon產品歷程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也由於成本過高,使得它們的售價攀向另一高峰,為了讓更多愛樂者能擁有 Mephisto系列後級的好處,催生了Antileon EVO後級的出現,或許我們稱它是「較平價版的Mephisto」也不過份。
Antileon EVO後級型號的「EVO」就是「Evolution」(革命)的縮寫,這真的是Gryphon擴大機發展史上的大革命,此次Gryphon真的將許多 Mephisto的研發成果下放到Antileon EVO身上(包括新開發的超高速J-FET輸入級晶體在內)。Antileon EVO後級同樣有單機箱的立體聲與雙機箱的Solo單聲道版本,八歐姆負載時立體聲版每聲道可輸出純A類150瓦、單聲道版本則為純A類175瓦,就數據而言似乎和十四年前的Antileon Signature沒有不同。但相較於後者440,000㎌的濾波電容容量,Antileon EVO後級的670,000㎌增強50%以上,甚至還高過旗艦Mephisto後級的500,000㎌!這真讓人對Antileon EVO後級的推力充滿了期待!

 

綜合擴大機是擁抱Gryphon的最佳入門選擇

包括我自己在內,周遭很多音響迷朋友都將Gryphon的前後級擴大機視為「夢幻名器」,對其重播音樂的真實及美好心儀不已,但究竟由於身價過於高昂而無法擁有。其實,有如此想法與遭遇的朋友普遍分布於全球,Flemming也早就了然於胸,在1996年就推出Tabu系列平價製品,只不過大家似乎還是追求擁有「Gryphon」的滿足感,Tabu系列最終在2000年劃下句點。但Gryphon在1999年推出旗下平價的Callisto 2100與2200綜合擴大機,總算達成Flemming讓更多人擁有Gryphon的夢想,而且也帶動後續其他Hi-End品牌陸續推出綜合擴大機的潮流。
Callisto 2100與2200綜合擴大機已先後於2004年與2005年停產,但Gryphon於2005年推出的這部Diablo綜合擴大機(正面照請看上一張),迄今仍然是市場的寵兒,也是入主Gryphon的最佳捷徑之一。在2005年推出的Diablo自然是融合了當時旗艦前後級Sonat Allergo與Antileon Signature的精華,雙單聲道架構、寬達350kHz的頻寬仍是它身屬Gryphon家族的特色,只不過放寬了對純A類的堅持,但採用AB類放大 (小功率輸出時仍為純A類)的Diablo輸出功率高達250瓦(8歐姆負載時),也使得這隻小獅鷲擁有征服絕大多數喇叭的雄厚本錢。
Diablo後級兩聲道共用一顆大型環形電源變壓器,但從之後的橋式整流子開始,就是左右聲道完全獨立的,從上面這張內部照片,可以看出它充沛的電源供應及左右完全對稱的內在。
除了Diablo之外,現役的Gryphon綜合擴大機還有這部2009年推出的Atilla,瞄準的是更普羅大眾的市場。
即使是旗下最平價的入門級綜合擴大機,Gryphon在整體設計與零件用料方面,依然沒有絲毫的鬆懈。
取下Atilla的頂蓋,可以發現這部綜合擴大機的用料及供電依然十分扎實,兩聲道共用一顆大型環形電源變壓器,左右聲道的濾波電容容量各有60,000 ㎌之多,以一部8歐姆負載時每聲道功率輸出100瓦的綜擴而言確實不小,這也使得它有擁有4歐姆負載時輸出功率被增至200瓦的實力。此外,本機輸出阻抗低達0.027歐姆,意味著它的驅動能力確實不弱,再加上輸出頻寬可達250kHz,也讓本機的聲音表現更值得信賴。其實,從本篇鉅細靡遺的剖析,各位當可充分感受到Gryphon與Flemming追求真實音樂重播的用心及努力,以此精神打造出來的綜合擴大機,當然很高比例地傳承了Gryphon頂尖前後級擴大機的實力。想要擁有Gryphon的擴大機?不妨就由他們的綜合擴大機開始吧!

 

2014丹麥Gryphon原廠專訪報導內容快轉列表

 

更多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點擊參閱:
頁面: « 1 (2) 3 4 5 »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DSD之父Edmund Meitner親身解說,體驗EMM Labs的MDAT2 DSP韌體升級之神奇 >>
<< 德國Clearaudio原廠專訪:以創新及研發引領黑膠的文藝復興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