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文庫 >>> 器材評鑑
Rega建立平價Hi-End新基準,Saturn/Apollo CD唱盤與Mira 3綜合擴大機


在Hi-End音響器材價格飆漲,七位數字已經不稀奇,連達八位數字的產品亦不在少數的此刻,Rega這三部產品以五位數字之姿,稱其平價絕對沒有爭議(甚至還比不少線材便宜)。然而,要說是「平價Hi-End」,恐怕就得經過裡裡外外的嚴格檢驗,方能當之無愧。是否Saturn、Apollo與Mira 3這三部來自英國Rega的製品,真能通過「外在」(設計架構用料)與「內在」(音樂重播表現)的雙重試煉?且讓我們一同來探尋答案。

上個月我們已經概略地介紹過Rega這三部音響製品的特色(請參閱這裡),接下來我們就要一一褪去它們神秘的面紗。首先,要面對的是其特殊的機箱結構。不論Saturn、Apollo或Mira 3,體積雖小但入手可是十分紮實,而且在機箱側面遍尋不著一般音響器材都有的「上蓋螺絲」,一時之間還真不知道該如何拆開。仔細研究之後,才發現它們的機箱本體竟然是一整塊超厚重的ㄇ字型鑄鋁,前後與底部再鎖上前後面板與底板,難怪在這「三板」上都看得到幾根螺絲。為何Rega要這麼做?主要還是提昇聲音表現的考量。要知道這可是比常見由鐵板凹折再鎖上薄薄上蓋的作法,要耗費高出許多的成本,但厚重的鋁鑄機箱不僅剛性與抑震性能好上數倍,配合鋁製底板還可達成非磁性的機箱結構,對聲音的好處不言可喻。雖然Rega限於成本無法和百萬元級的Ayre KX-R及MX-R旗艦前後級同樣用整塊鋁材切削出機箱,但Rega追求Hi-End的精神可說並無二致,而且Rega這機箱結構並非最近的發想,而是早在十餘年前的製品就有的作法。

 

誰敢說Rega不Hi-End?看看同價位帶甚至高出一倍的產品有多少其他品牌是這麼製作機箱的?這是從右後側方看Saturn CD唱盤背板稍微拉開的照片,整個機箱是ㄇ字型的一體式鋁鑄結構,底板同樣是厚重的鋁板,前後面板則是鋁板或塑鋼材質,再加上Rega特製的特殊材質避震腳墊,提供讀取機構及聲音電路一個堅實穩固的工作環境。


大家知道創廠已三十餘年的Rega是以價位平實、性能一流的黑膠唱盤起家的,但也早就發展出CD唱盤、擴大機、喇叭與線材等製品,是少數擁有全產品線的品牌之一。目前Apollo和Saturn就是他們「唯二」的CD唱盤,外型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但身價高出六成的Saturn可是沈重多了(原因後述)。身為經驗豐富的黑膠唱盤廠家,Rega對於CD唱盤讀取機構的安排特別用心,採用上掀式、頂部置片的設計是他們一貫的傳統,Apollo和Saturn當然也不例外。不用一般抽屜式承盤結構,是因為Rega認為要將由眾多可移動組件構成的抽屜之抑振處理妥當,必須耗費相當高的成本,這與Rega向來倡議的「平價Hi-End」原則正面衝突。於是,Rega多年前就毅然決定採用上掀式的架構並一直持續至今,只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能以最低成本讓雷射頭精準讀取CD光碟上面音樂訊號的捷徑,同時還兼具更多能讓音樂精準重播的優點。不信嗎?讓我們來看看。

 


左上及右上圖分別為Saturn與Apollo CD唱盤機箱「立起來」的模樣,可以清楚看到雷射讀取機構是直接「懸吊」在頂板底下的。由於這頂板正是Rega超厚實ㄇ字型鋁鑄機箱的一部份,底板上頭變壓器與外部的振動不易傳導到雷射頭上,而CD光碟快速旋轉時的振動又可被懸吊裝置吸收。另一方面,傳統抽屜式讀取機構多半以具磁力的「CD鎮」來壓住CD光碟,但由於光碟壓製有一定程度的誤差,並不能保證每張光碟都能與雷射頭取得時時垂直的角度,至於上掀式CD唱盤則多以具相當重量的「CD鎮」來壓住光碟,Rega認為以上這兩種方式都有缺點,於是設計開發了獨特的CD光碟固定方式(請見上方右下圖)。Rega先在轉軸中段設置了一個頂住光碟底部的圓盤(並盡量「極大化」),轉軸頂部則設置了三顆各間隔120度且內部有彈簧頂住的小鋼珠,當用家播放音樂CD時,只要將光碟往下壓讓三顆鋼珠卡住內圈,轉軸就能緊緊地抓住光碟。更厲害的是,這不僅能保證光碟讀取面與轉軸及雷射頭垂直,同時轉軸抓住CD的力道是由中心往外頂,而非使用CD鎮利用磁力或重力向下壓。Rega說這能讓CD光碟加速及停止的慣性大幅減低,讓雷射頭得到更精確的信號讀取。

 

左圖為Saturn、右圖為Apollo CD唱盤底板俯視照片。體型大了許多的電源變壓器,以及更厚重的底板,就是Saturn比Apollo重量高出許多的原因。


那麼,Saturn與Apollo兩部CD唱盤又有怎樣的差異?為何Saturn的售價要高出六成?基本上兩者都具備精確相位鎖定、超低時基誤差與數位噪音等設計,核心的數位類比轉換晶片也都用了Wolfson WM8740的高級製品。從上方兩部CD唱盤底板照片的對比,最明顯的差異點是雖然兩者的聲頻、影像與顯示電路都是分別供電的,但Saturn所使用的環形電源變壓器要大得多(官方網站說容量是60VA)。此外,Saturn的Wolfson WM8740數位類比轉換晶片用了兩顆併聯,藉以提昇聲音的動態與線性。


還有,Saturn的主時鐘換用精度及穩定度更高的超低時基誤差石英震盪模組,提供更精準的時鐘信號。Saturn在重點部位的零件也用得更好,像是Nichicon Fine Gold的音響級電解電容、Solid Polymer反交連電容、Evox薄膜電容與更好的雙面電路板等。另外,類比放大電路也有些差異。當然,就連底板Saturn用的也是跟Mira 3綜合擴大機一樣、底下有散熱片、重量多了不少的重量級底板,藉以增加機身的穩定度。


對了,在此我們也可看出Rega節省成本的竅門,基本上Rega幾乎所有的機型都採用同一尺寸的ㄇ字型鋁鑄機箱,連底板也只是有散熱片與無散熱片兩種,確實是有效降低成本的妙方。難怪Rega能在堅持高聲音重播品質的同時,還可百分之百在工資高昂的英國製造,仍維持相對平價許多的價位,讓更多人有機會享受到Rega的美聲。

Rega Mira 3綜合擴大機內部,從頂部漆著不同顏色的電容或電晶體(右圖),可察覺這些元件都經過嚴格的篩選。另一方面, 右圖還有個觀察重點,底板下方的散熱片並非「外接」的,而是與整個底板結為一體。不只如此,底板中央部分還是隆起的(照片左上角鋁白色部分),因此 Mira 3的四顆功率晶體可以直接緊貼在上面,上方並用黑色的厚ㄇ字型鋁條鎖緊,讓四顆功率晶體有一致的溫度並得到良好的散熱效率。


Rega早在1990年就推出自家的綜合擴大機了,當時兩部經典產品之一的Elicit目前仍有線路用料更為精進的復刻版。在目前的擴大機產品線裡,Rega有一部Ios唱頭放大器、一部Cursa 3前級與Maia 3及Exon 3等兩部後級。至於綜合擴大機則有兩部,分別是Brio 3與本文主角之一的Mira 3。以上這些產品的機箱尺寸都相同,而相對於8歐姆負載時每聲道輸出49瓦的Brio 3,這部8歐姆負載時每聲道輸出60瓦的Mira 3,可說是Rega當家的綜合擴大機。

根據原廠官方網站的說法,Mira 3是延續先前Mira 2000的後續製品,在音量控制電路部分是最重要的改進,它是一個「數位控制的類比電阻網路切換音量控制」(digitally controlled analog switched resistor network volume control)。Rega並沒有詳細說明這電路的架構,但特別強調的有幾點:一是音量控制以每1dB一階,可由0至80dB做八十段切換,在音量控制旋鈕旁圍繞著二十顆紅色LED,每顆LED負責4dB範圍的音量顯示,因此用看的就能知道音量的大小。二是這八十段音量階段中,Rega保證每一處左右聲道的音量差異都在0.2dB以內,確保左右聲道平衡的精準。三是這音量控制線路能同時確保前級的高訊噪比與各訊源恆定的負載阻抗,無論音量控制在哪個位置都能有良好的音質。

 

左圖:包括Apollo、Saturn CD唱盤與這部Mira 3,電路板上都貼著一關關品保的標籤,檢驗者都必須在上頭簽名。從這個角度可以清楚看到許多電容的頂部都上了不同顏色的漆,那是為了篩選配對讓電路運作更 精準。還有,有注意到鎖電路板的螺絲底下還加了橡皮墊,來吸收電路板的細微振動,有這種Hi-End作法的廠商還真是屈指可數。
右圖:這是Saturn與Mira 3的背板(Apollo背板與Saturn相同),Saturn/Apollo有同軸及光纖數位輸出與類比聲音輸出各一組,Mira 3的輸出端子則配備黑膠唱盤輸入與前級各一組,可以連接黑膠唱盤播放,也可外接更大輸出功率的後級提昇驅動能力。


試聽Rega這三部器材時搭配的喇叭主要有B&W Silver Signature與Focal Electra 1007 S,比對的參考訊源是Ayre CX-7e CD唱盤,前級是Ayre K-5Xe,後級是Pass X250。由於Apollo與Saturn CD唱盤的聲底與個性十分一致,當後端配上解析力及活生感夠好的喇叭(B&W Silver Signature與Focal Electra 1007 S都屬之),才會清楚顯現出Saturn的透明度、細節刻畫與聲音密度更好一些,基於篇幅與文章連貫性的考量,以下的聲音描述以Saturn CD唱盤搭配Mira 3綜合擴大機為主。有意在Apollo與Saturn這兩部CD唱盤之間做抉擇的準用家,可依預算及搭配喇叭的特性做選擇,當然能在音響店實際比對兩者的聲音表現會更妥當。

 

中頻厚實與活生感絕佳是這套Rega給人最深刻的印象,這種特質尤其難以出現在相近價位的平價Hi-End音響器材上。聆聽王若琳的首張專輯《Start From Here》,厚實的嗓音與形體立即清楚浮現在兩支喇叭之間,躍動的節拍有著令人隨之起舞的律動感。沒有一般相近價位音響易偏於過度強化解析而顯得細瘦的弊病,Rega是屬於那種以耐聽、好聽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器材,三角鐵的敲擊尾韻不是那麼飄逸、爵士套鼓的鼓皮振動也無法清楚地歷歷在目,但傳達三角鐵敲擊的厚度游刃有餘、鼓聲的彈性也夠凝聚。嚴格來說,Rega的高低兩端延伸略有約制,這使得它們的音場層次與透明感受到一些影響,尤其是與參考系統相比較的時候,但這實在是非戰之罪,不僅價位相差數倍,而且這還是Ayre與Pass的強項。以價論聲,Rega絕對有超出價格的超值聲音表現。跟高價系統相比,較大的差異出現在高低兩端的延伸、密度與控制力,當聆聽大編制的古典音樂曲目時,這方面的不足之處更為凸顯一些,但一般的流行音樂差距則較有限。

 

播放康澤爾(Erich Kunzel)指揮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演奏的《EPICS》,裡頭多是賣座科幻、動作或經典電影的主題曲,Rega能清楚地開展出一個廣闊的舞台,並且很意外地也能呈現弦樂齊奏時的規模感,我想這仍得力於Rega特別厚實的中頻與量感足夠又不會明顯膨脹的低頻(一般相近價位器材並不常見),誠然參考系統的細緻飄逸Rega無法辦到,它也無法輕鬆地區分第一與第二小提琴組的區塊。但是,倘若以聆聽音樂、欣賞音樂之美的角度切入,而非以音響迷嚴苛的標準去解構音樂,Rega已能充分展現音樂的美感與律動,更可貴的是正確的樂器人聲音色,且絕不會有頭重腳輕或中頻瘦弱的狀況出現。只要搭配一對效率高的優質喇叭(別忘了Rega自家就有),在相近價位帶確實不容易找到能全面勝過這套Rega的製品。

 

正如同當年(1983年)Rega創新推出連把手都一體成型的金屬澆鑄唱臂RB300,搭配自家的平價黑膠唱盤,旋即橫掃Hi-End音響業界並創下累積超過四十萬支的驚人銷售數字一般。Apollo、Saturn與Mira 3這三款承繼Rega一貫精神並更加發揚光大的製品,無疑也建立了平價Hi-End的新基準。

 

三部Rega製品重要規格與參考售價:

  • Rega Saturn CD唱盤
    • 類比聲音輸出最大電平:2V(負載阻抗最低10k歐姆)
    • 數位輸出最大電平:0.5V(負載阻抗75歐姆)
    • 數位取樣頻率:44.1kHz
    • 耗電量:14瓦
    • 尺寸(寬×高×深,mm):435×100×270
    • 參考售價:新台幣98,000元
  • Rega Apollo CD唱盤
    • 類比聲音輸出最大電平:2V(負載阻抗最低10k歐姆)
    • 數位輸出最大電平:0.5V(負載阻抗75歐姆)
    • 數位取樣頻率:44.1kHz
    • 耗電量:12瓦
    • 尺寸(寬×高×深,mm):435×100×270
    • 參考售價:新台幣60,000元
  • Rega Mira 3綜合擴大機
    • 輸出功率:61瓦(8歐姆負載時)、91瓦(4歐姆負載時)
    • 耗電量:225瓦
    • 尺寸(寬×高×深,mm):435×100×270
    • 參考售價:新台幣55,000元

 

更多Rega相關的豐富參考資訊,請參閱:

Copyright© 廖斐森 & Hi-AV影音網
…… 喜歡這篇文章嗎?……
以下可查閱本文相鄰文章、對本篇文章進行評分
     上瑞旗下再添生力軍,取得德國montegiro黑膠唱盤代理權 >>
<< 日本音響調音大師木內和夫日月音響調音鑑賞會    
讀者評分
10987654321

本站推薦閱讀精選文章

器材評鑑測試時所使用的參考器材,對於挖掘受測器材的影音實力有很大的影響,優質的參考系統對受測器材影音實力的評斷有相當大的幫助。以下是本站主要參考器材的深入剖析,點擊連結即可深入了解其重要特色與性能。
除了兩聲道Hi-End音響,還跨足到高畫質影像領域、實現多聲道音響重播,並且達到「極致」程度的影音玩家,除曹醫師這個地球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人。不僅「影音雙修」,曹醫師對於影音重播系統開放與執著的態度,更是最終讓影音重播效果能達到極致的源頭。有能力購入高價視聽器材的玩家不少,但能如同曹醫師一般秉持「Hi-End精神」去挖掘視聽系統重播底限者真的不多。
前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的賴英智主編,他在十餘年前離開該職位之後,就前進中國創辦《新音響》雜誌,現在《新音響》已成為全中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專業Hi-End音響雜誌。儘管《新音響》雜誌所評測的器材以兩聲道系統為主,但由於賴英智總編與知名影音達人士林曹醫師交好,每隔一陣子回台灣時總會到曹醫師府上交流,因此受到曹醫師影響在家裡反倒常以多聲道音響系統聆賞音樂。
音響展一向是各品牌發表熱門新製品的場合,也是影音愛好者能花費最少的時間、方便聆賞比較各品牌Hi-End音響及家庭劇院製品的好機會。此處匯集本站開站以來,走遍全台灣每年四大音響展的特色報導,同時匯集了海外重要音響展的展出報導,讀者們輕鬆就可一覽家庭影音的發展趨勢。
全站搜尋

進階搜尋



















網站導航

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記住帳號

忘記密碼?

新會員註冊